因为乾隆皇帝的这句话,晚清和世界重新接轨的机会便被彻底断送
在17世界时,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方世界几乎不分先后完成了蒸汽动力取代人力、火器取代冷兵器的工业革命。由于工业和近代科学的迅猛发展,西方社会真正进入了海洋时代,同时也开始大力的对外交流和侵略。
但是在当时的中国,还依然是处在一个自给自足,盲目自大的处境下。当时皇帝以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疆域为中心,中原地区便是文明世界的中心,其外是蛮荒之地。所以,除了周边地区的藩属国,外部国家都被中国视为“夷”或“戎狄”。因此他们对这些蛮夷都非常的抵触。
其实早在明代的后期,西方传教士就叩响了中国的国门。大批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甚至北京传教,刊刻和编写了大量天主教的宣传品和科学技术书籍。中国的一些士大夫对西方国家的名称和科学名词都耳熟能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第一次西学东渐。
但是一场权利的更迭,便将一切的希望都给断送了。清朝入主中原后,其文化上的保守和政治上的闭关政策,导致即使是两个世纪后,中国对世界的认识还没有恢复到明末的水平。但是这两百年间,西方世界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王朝一个个倒台,民族国家纷纷建立。历史突然加速前进。在中国还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夷狄”便裹挟着血与火突然出现在面前,这样的会面,令中国完全是措手不及。其实当时的清朝还是有机会更近的,但是乾隆皇帝的一席话,却彻底断送了这个希望。
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 年),当时的英王乔治三世的特使马戛尔尼率领使团来到中国。他们的目的并不是战争,而是为了打开中国的贸易之门。此时,乾隆皇帝已经年逾八十,军政大事都委托和珅和福康安两位大臣打理。
在经过了一些列的不愉快的“礼节”问题的交涉后,英国特使的任务一个都没有完成。对于英国使团竭尽全力想得到清朝贸易许可的要求,乾隆皇帝只是轻蔑地说了一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就这样把使团打发回去了。
马戛尔尼在失望之余,特意想邀请傲慢的大清官员见识一下英国武器的真正威力。但征服了大小金川和西北边疆叛乱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福康安,断然地拒绝了这一邀请。马戛尔尼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他(福康安)一生中都没有见过连发枪,中国军队还在用火绳引发的枪。”
可见当时的英国还没有想通过武力打开中国的贸易大门,还是试图通过平等外交的手段打开中国市场。但是当时的“天朝氛围”错误地主导了他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一步跟不上,就后来再也没办法更是西方列强的步伐,接着便是屈辱的近代史的到来。让人怒其不争又打心底里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