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手下两大能人诸葛亮与李严到底是谁才是老大
品读三国,对于李严与诸葛亮的官职和地位问题,一直都存在着争议,甚至有一部分人觉得李严权力比诸葛亮还大。
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李严的文治武功,才干超群是不容质疑的。要不被曹操称为天下英雄的刘备也不会在章武二年就将李严任命为尚书令,也就是国务院秘书长。可见李严是一个蹿升极快的政治明星。
而对于孔明于李严两人的主从关系,可依三一律穷举如下:
(一)孔明为李严上司领导。
(二)孔明与李严平起平坐。
(三)孔明隶属李严节制管理。
实际上两人之间的关系,在前面三种可能的范围,只有其中之一可以成立,另外二个假设则为否定。光是两人之间关系,常令人混淆不清,因此才会有「争权夺利」、「派系斗争」、「权臣专制」及「违反刘备遗嘱」等各种臆度猜测出现,错把同僚平等(孔明与李严并受托孤)、争权夺利(孔明向长官斗争)及领导指挥(李严统内外军事,对孔明以上管下)等情况三者并立,误解两人之间的又上又下的伦理,故产生各种矛盾层出不穷,以下就史料仔细探讨两人的关系。
1.三公与九卿
首先蜀承汉制,因此政治制度延续两汉官制,中枢机要为三公九卿,其中丞相本为三公之一,但是光禄勋却为九卿之一,掌管宿卫宫殿门户(也就是现在流行语「卫队长」职位之一),甚至于光禄勋还掌管吊唁、监护丧事等杂七琐八之事。三公与九卿孰为高低,直接一目了然。再说孔明的丞相之职,始于章武元年,即刘备称帝时,任职年资长久。再说李严在刘备称帝时并不为光禄勋,当时的光禄勋为黄权,李严那个时候还在犍为郡当太守,正与盗贼博斗,后来刘备东征后,临终于白帝城时,李严始成为光禄勋,就任时间较晚。因此孔明所当的丞相,并非夺自前任丞相,或是铲除异己、踏过旧任的鲜血,因而得拜丞相。
是以孔明高居三公,然而李严挤身九卿。
2.司隶校尉与中都护
再来是司隶校尉,西汉时原为督察三辅、三河及弘农等七郡,刺举无须回避,可不论贵践径行劾奏。另外都护起源于边将守疆,开始于汉宣帝神爵二年,西汉一共出现一十八位都护,皆为西域沙场骁勇;另外东汉时诛杀郅支单于的甘延寿,官职即为西域都护,那位声名大噪的助手,不过为身居副校尉的陈汤,反而终身从未当过都护,而且还因擅杀矫兵被下狱囚禁问罪,可见边将注定要听命中央,即使御史大夫都能弹劾边将。因此都护本为两汉边将职称,处理地方军事,受中央节制。汉制军事大权,以中央层面,在三公有太尉、大司马或大将军,在九卿则有卫尉(掌南军)、光禄勋(掌侍卫),若论京兵的话,还有中尉(掌北军)、校尉(掌城门屯兵)。至于地方郡兵,则由郡尉或太守,此为承平时代两汉战事,除了战争时才由临时性的将军领兵。因此李严的中都护,按汉制没有军事大权,反而是司隶校尉始有监察之权,所以连曹操要亲领司隶校尉以控制百官,掌握生杀大权。
孔明以司隶校尉而监察京畿百官,李严的中都护却非汉朝编制内最高武官,反受节制。
3.录尚书事与尚书令
其实光从录尚书事与尚书令之间,就可认定彼此从属高低。尚书令本为九卿之一的属官,掌管皇帝收发公文书函,《后汉书》将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及少府定为九卿。其中少府组织所属又有卿、太医令、药丞、方丞、太官令、守宫令、上林苑令、侍中、中常侍、黄门侍郎、小黄门、黄门令、中黄门、掖庭令、永巷令、御府令、祠祀令、钩盾令、中藏府令、内者令、尚方令、尚书令、符节令、御史中丞、治书侍御史、侍御史及兰台令史。尚书令只是在少府之内其中一名掌管文书的官吏,但是「录尚书事」则为加衔,也就是超越尚书台,总领台阁诸事。再看两汉三国掌权大臣屡屡多兼录尚书事,而少任尚书令,《通典》即评价录尚书事为「公卿权重者为之,职无不总。」具有对百官生杀予夺的权利。当曹操拥有录尚书事时,荀彧虽为尚书令,又岂能因此节制曹操?光从此点,便可得知「尚书令」受到「录尚书事」所指挥。
以孔明身兼录尚书事,李严不过为尚书令,更显出两人直隶从属关系。
先小结三项来看二人主从高低:孔明以三公尊贵,李严名列九卿之一,论阶级关系,孔明凌驾李严;孔明以司隶校隶监察百官,李严不过为中都护之杂号武官,在监督方面,孔明可随时纠举李严;孔明身兼录尚书事,李严却为尚书令,以上下伦理,孔明直辖李严。光是本项比较,立分两人高低,何况多达三项比较,孔明项项皆优于李严。
4.州牧与刺史
当然汉末三国地方权重,州牧刺史更具影响,就地方职称而言,孔明以领益州牧,已为地方大员。至于李严则未领州牧刺史,再从李严欲「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表示李严现况不为刺史,所以欲割五郡割据自立,但是孔明对此要求没有点头答应,所以李严从未成为巴州刺史。州郡本有大小之分,益州与巴州之州牧亦可分高低,但是孔明与李严相比更简单,因此从地位论起,身居州牧的孔明,与不为刺史的李严,就拥有地方大权而言,差别就在「有」与「没有」的分别。
地方统治上,孔明为益州牧,李严却不为州牧或刺史,李严比孔明更无掌权影响力。本文作者:凌云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