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赤壁之战,实际是疾疫打败了曹操的大军


赤壁之战,实际是疾疫打败了曹操的大军

近年来,随着电影《赤壁》的上映,有关赤壁之战的问题又一次引起人们的热议:这场造成三分鼎立的战争,是否真如电影所描述的那样,轰轰烈烈、传奇多姿?是否算得上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呢?是否也如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它只是一次不起眼的遭遇战而已?让我们看看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究竟是怎么回事。

有关史料对赤壁之战是这样记述的: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云:“今臣将兵二十万……奉国威灵,仗钺征伐,……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蜀书?先主传》: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征刘表,九月至新野后,“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至南郡(今湖北江陵),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蜀书?诸葛亮传》:“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吴书?吴主传》:“瑜(周瑜)、普(程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疲,死者大半”;《周瑜传》:“时曹公军众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军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连,可烧而走也……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黄盖传》里也有此说:“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

解析三国历史,由陈寿撰文裴松之作注的《三国志》是最权威的典籍,总结分析上述史料,可以得出:

(一)赤壁之战是以曹操为一方,孙权、刘备为另一方的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策划精细的较长时间的军事行动。早在建安十二年,曹操就在河北训练水军,准备麾军南指,“荡平天下”;为自保,建安十三年九月始,孙权、刘备结成联盟,抵御曹军,而抵御曹军的理想战场是浩渺的长江,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所以以长江作为战场是孙刘联军精心策划的。

(二)双方的兵力都很庞大,曹操在许昌时说自己的军队有“二十万”,南下荆州后,又得到刘表数万降兵,因此曹军有近三十万之众;《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又认为有兵十五六万,荆州降兵尽管有七八万,却不会卖力,因此曹军真正有战斗力的军队只有十几万,而孙刘联军亦足可观,“孙权有水军三万”,“刘备有水军一万”,又加“步军一万”,联军总兵力有近五六万人,同时据《诸葛亮传》认为东吴有“十万之众”,如此一来,孙、刘军队之数量有近十万之众,说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属实,但双方兵力对比并不十分悬殊。

(三)曹操在赤壁之所以遭败,不在于“战”而在于“疫”,是“疾疫”打败了曹操,因在双方交战之前,曹军就染上了“疾疫”而战斗力大减,使之江中一交手就败下阵来,如果不是“疾疫”,攻势凌厉的曹军决不会如此溃不成军。严格说来,赤壁之战作为一次战役只有“役”而没有“战”,或者说只有规模不大的“战”而已,有学者认为赤壁之战只是一场遭遇战就是从这个角度说的,然而称之为遭遇战并不恰当,从军事学角度分析,双方不期而遇才叫遭遇,可赤壁之战是双方都准备要进行的大战,都是有备而来,有备而遇,战场就在长江,所以说遭遇战是不对的。

(四)有关黄盖的诈降,史书确有其事,但黄盖的诈降只是临时的战术手段而不是反复推演的战略谋划。双方在江中遭遇及曹操退守北岸之后,黄盖认为曹操即使败退,其势力仍在,一旦军中“疾疫”稍好,战斗力恢复,对孙刘联军是不利的,所以才要速战速决,不让曹操有喘息之机,而以火攻曹军,则是黄盖看到曹操的舰船连接在一起,才有此临时战术性创意。

(五)在整个战役中,刘备只是协助孙权抵御曹军,充当辅助性角色,待联军追曹操至南郡整个战役结束之后,刘备就开始在荆州扩展势力并向川蜀发展,从而引起孙、刘联盟的分裂,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

所以,从军事学角度分析,赤壁之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数十次大的战役中,称不上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以少胜多的出色战役,严格地说,因“疾疫”使双方几乎没有经过大规模厮杀就结束了战争,只有“役”,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战”。如果不是历代文士的描述及小说的渲染铺垫,那么,这场战争也许早被人们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