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是怎么“帮助”曹丕成为曹魏开国之君的?
三国的历史始于曹丕登基,其实是靠着他的老子曹操打的天下。说到曹操以曹丕为储君继承魏王头衔,这还要感谢一个人---曹植。正是曹植的帮助,使曹丕成了开国之君。
曹操的形象,深入民间,中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同时他的众位儿子也被民间广泛流传,令人称羡。
曹操长子曹昂,在曹操征讨宛城张绣时不幸身亡,不但令曹操悲痛,更使得曹操原配夫人跑回娘家,使曹操懊悔半生。而另一子曹冲聪明绝顶(曹冲称象相信大家都知道吧),却不幸英年早逝。三子曹彰作战勇猛,自小便立志投身行伍。曹操虽喜其率直,但因有勇无谋,因此从未将托孤之事寄到他的身上。曹操的另一子曹熊生性懦弱,多病难保。最终,曹操瞄准了两个目标:曹丕和曹植。
曹植之智,相信大家都清楚: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无怪东晋谢灵运称赞曹植之才:天下才有十斗,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拥有如此才的儿子,曹操自然满心欢喜。曹操本是爱才之人,为得到人才也是不惜代价。基于此,曹操储君的首选自然非曹植莫属。在那时,甚至曹丕都认为会是君子有成人之美的结果!
然而,历史又给我们开了个玩笑......物极必反。面对即将到手的巨大权力,任何人都会头脑发热。而作为一个文人,曹植所拥有的那种恃才傲物的文人秉性又不合时宜的展现了出来。他在此时,结交了杨修丁谧一干文人,与之密切交往,一拍即合。而此时的曹丕,则潜心于研究其父秉性为人,投其所好。与此同时,他作出了一个在这次兄弟之争里面最重要的决定,拜访贾诩并请其出山辅佐自己,以图大业。老谋深算的贾诩明白这场斗争的结果,将是自己以后仕途顺利与否的关键(曹植喜欢的是文人,而不是策士)。于是,贾诩帮曹丕制定了应对策略,帮他摆平了吴质献策之事(当时被杨修告与曹操,曹丕多次载绢入门,迷惑曹操,最终解决此事,还让曹操对杨修生疑)。同时,贾诩劝曹丕谨奉曹操。于是,曹操每次出行,曹植歌功颂德,曹丕唯痛哭流涕,曹操何许人物,自然对曹植心生怀疑。
此时的曹植还被蒙在鼓里。当时刘备在攻打汉中,曹操派曹植为监军,随曹洪出征,曹丕就晚上设宴,使曹植大醉,结果第二天未能及时赶到,曹操自然大怒。紧接着,杨修帮曹植解答曹操问题的策论又被曹操得到(曹丕买通曹植的人得到,送给曹操)。曹操自然恼怒不以。加之杨修早先就因一盒酥事件和改门事件为曹操所厌恶,以至曹操后来警告曹植不得再与之交往。所谓一损俱损,曹植在曹操心中地位也是一落千丈,最终曹操临终言: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止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孤今病危,不能再与卿等相叙,特以家事相托。孤长子曹昂,刘氏所生,不幸早年殁于宛城;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无谋;四子曹熊,多病难保。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卿等宜辅佐之。兄弟之争,自此终结......
纵观两兄弟的争斗,是一个文人败给了一个政治家。曹植才高八斗,曹丕也不是孙下阿蒙。曹丕是五言诗的鼻祖,也写下了<典论>传于后世。他的文化素质也是不低的。同时呢,他拥有权谋,他也懂得权力斗争的残酷,而曹植显然准备不足。
个人素质的差异是他们的基础,而选择的谋士则能帮助他们。曹丕选了贾诩,曹植选了杨修。曹操曾问及贾诩立嗣之事,贾诩没有回答。曹操很奇怪,追问他。贾诩说:吾正有所思尔.曹操很是疑惑,贾诩说: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尔。果然姜是老的辣,曹操听后大笑,废长立幼自然不会了---曹植也就失去了机会。反观杨修,与曹植一样的文人,恃才傲物,曹操本来就看不惯他,结果最后连着曹植也遭殃。世人都很同情曹植,觉得曹丕不近人情,其实作为君主,是不会允许一个竞争对手的存在的,古今皆然。无怪曹植最后郁郁而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上一篇:淮南三叛与曹魏后期政局如何
- 下一篇:三国猛将张飞结婚靠抢:强掠魏国大将十四岁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