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是“大用”吗?马谡失守街亭的故事

刘备在临死之前,曾经对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因此,人们在探讨马谡失街亭的原因时,往往都认为是诸葛亮“大用” 了马谡。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让马谡去守街亭,并不是什么“大用”,而是“错用”。因为马谡之才不在冲锋陷阵,而一个小小的街亭守将也算不上高级取务。把“错用”说成“大用”,实际上是为诸葛亮减轻责任。那么,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到底是“大用”还是“错用”呢?

一、马谡失守街亭的故事

诸葛亮得知孟达兵败被杀,司马懿与张A引兵出关的消息,十分震惊。他当时断定:“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于是便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 ”这时参军马谡抢先说道:“某愿往。”诸葛亮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淌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又说:“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A,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马谡坚持要领此任,诸葛亮便与他立了军令状,拨绐五千精兵,派去把守街亭。

司马懿领兵来到街亭,见蜀兵在山上下寨,便大驱军马,一拥而进,把马谡下寨的山坡团团围住,并截断了汲水道路。山上无水,军不得食,蜀兵大乱,纷纷下山降魏,马谡一时禁止不住。司马懿又派人沿山放火,马谡只得丢下街亭,带领残兵突围奔逃。

二、是不可大用,还是不可错用

刘备在临终之前,曾经问过诸葛亮:“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 ”诸葛亮说:“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刘备说:“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见第八十五回)

俗话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然而,刘备在临死之前却偏要绐马谡留下“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样一句坏话。刘备自己也许不知,就是他所下的这个结论,竟成了对马谡的最终判决。可见,“人之将死”之时,“其言”也有“不善”之处。

多少年来,人们从来没有怀疑过刘备“不可大用”这句话的真实性,他们认为马谡失了街亭,完全是诸葛亮“大用”了马谡。毫不客气地说,诸葛亮在对马谡的使用方面的确出了毛病,但是,他的毛病并是“大用”了马谡,而是“小用”了马谡。

下面我们就分别介绍关于马谡“不可大用”与“不可小用”这两种不同的认识。

1.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不管从哪个角度说,马谡都应该对街亭失守负有直接的责任,因为他在守街亭的过程中的确出现了主观上的失误。其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他对自己估计过高,对困难估计不足。

在马谡主动请命的时候,诸葛亮已经将守卫街亭的两大困难交待得非常清楚。守卫街亭的第一大困难是:“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守卫街亭的第二大困难是:“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A,乃魏之名将,”当时,马谡只是把街亭看成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而对于把守这个兵家必争之地的困难程度,显然估计不足。

相反,马谡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却有些偏高,他把“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这个把守街亭的必要条件,当成了充分条件,他以力只要有了这个条件,就可以雷打不动,风吹不摇。由于马谡既不知彼,也不知已,才冒领了如此重任。由于他平生所学的东西,在这里全对不上号,因此,他的失误就是必然的了。

第二、他自以为是,听不进劝谏。

当马谡来到街亭,看了地形之后说遒:“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这时王平劝他在五路总口下寨,他却执意要在侧边的小山上立寨。当时王平就指出,在山上屯兵,若被四面围住,将无法自保。马谡却说:“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王平再次提醒他:“魏兵会断我汲水道路。”马谡又说:“置之死地而后生。”王平无奈,只得提出分兵据守的建议。

如果马谡能够认真考虑王平的劝谏,很多失误都是能够避免的。难怪诸葛亮说:“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马谡之所以听不进别人的劝谏,其主要原因就是他有点自以为是。

正因为马谡有这样的一些毛病,所以他这个人便是不可大用的。也正因为这个“不可大用”的人被诸葛亮“大用”了,所以,失败当然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2.各有所教,不可错用

多少年来,由于人们受刘备“不可大用”的影响,一直认为马谡失街完全是因为“小材大用”。其实,只要我们全面考察一下马谡这个人,就可知遒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材”;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一下守街亭这项任务,就可清楚马谡到底是被大用了还是小用了。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马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诸葛亮在评价马谡时曾说过:“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其实,这个评价绝非不着边际,而是有根有据的。

在诸葛亮刚到蛮方平定叛乱的时候,马谡奉后主之命前去犒赏众军。当时,诸葛亮曾向马谡问道:“吾奉天子诏,削平蛮方;久闻幼常高见,望乞赐教。”马谡说:“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持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诸葛亮听后叹服地说:“幼常足知吾肺腑也!”当即令马谡为参军。

诸葛亮平定蛮方之后,准备伐魏。这时,马谡又献“不战面屈人”之计。他对诸葛亮说:“司马懿虽魏国大臣,曹睿素怀异忌。何不密遣人往洛阳,邺郡等处,布散流言,道此人欲反;更作司马懿告示天下檄,遍贴诸处。总之,马谡这个长于谋略的大材,让他去充当守卫街亭的一个“营长”,这并不小材大用,而是大材小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