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城市自来水宋朝现商品化供水

今天的城市普遍已经建成自来水供水系统,古代城市的居民用水,主要还是取自穿城而过的河渠,如北宋的汴京;或者取自城外附近的大湖,如南宋杭州;此外,政府与民间也在城内开井,供居民取用。 唐宋城市的自来水吴钩城市,由于人口巨众又集中居住,水利资源相对紧缺,因此,生活供水往往极考验城市治理者的智慧。

两宋时的城市,还出现了商品化的供水服务,《东京梦华录》称汴京“其供人家打水者,各有地分巷坊”;《梦粱录》称临安“供人家食用水者,各有主顾供之”。这些“打水者”以卖水为职业,并划定了各自的服务区域。当时水价极便宜,一担水才需几文钱。

中国古代

城市有没有“自来水”供水系统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有的。最早建成“自来水网络”的城市应该是唐代的白帝城,有杜甫的《引水》诗为证:“月峡瞿塘云作顶,乱石峥嵘俗无井。云安酤水奴仆悲,鱼复移居心力省。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人生留滞生理难,斗水何直百忧宽。”瞿塘峡山石坚硬,无法打井,人们便以成千上万的竹筒连接成一套引水网络,将城西的长江水引入城内。这种“接筒引水”的技术自然传播到宋代。

北宋绍圣年间,苏轼被贬岭南惠州,听人说起,“广州一城人,好饮咸苦水,春夏疾疫时,所损多矣。惟官员及有力者得饮刘王山井水,贫下何由得”。广州知州王敏仲正好是苏轼的朋友,苏轼便给他写信,提了一个建议:白云山有泉,可在“岩下作大石槽,以五管大竹续处,以麻缠之,漆涂之,随地高下,直入城中。又为一大石槽以受之,又以五管分引,散流城中,为小石槽以便汲者”。这个供水网络,跟白帝城的“万竹蟠”一样,有点像今天的自来水管道了。

唐宋城市的自来水

苏轼

还做了一个预算:建成这个供水网,“不过用大竹万余竿,及二十里间,用葵茅苫盖,大约不过费数百千可成”。他又建议,政府可以在循州购置一部分良田放租,作为养护供水网的基金,“岁可得租课五七千者,令岁买大筋竹万竿,作筏下广州,以备不住抽换”。还可以在广州城中建一批公租房,“日掠二百”贯房租,“以备抽换之费”,并“专差兵匠数人,巡觑修葺”。看,苏轼这个方案,设计多么周全,也极具操作性。

知州王敏仲听从苏轼提议,真的将这个供水系统给建起来了。苏轼很高兴,又给王敏仲写了一信,捎去一个更细致的建议:“闻遂作管引蒲涧水甚善。每竿上,须钻一小眼,如绿豆大,以小竹针窒之,以验通塞。道远,日久,无不塞之理。若无以验之,则一竿之塞,辄累百竿矣。仍愿公擘画少钱,令岁入五十余竿竹,不住抽换,永不废。”如果居民再从家中铺设管道,接通苏轼设计的供水网络,或者连接其他水源,那么这个供水系统就非常接近于近代城市出现的自来水系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