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晏子论治国必须除「三殃」

晏子(?~前500年),名婴,字平仲,春秋时代的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官至齐国大夫。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他身长不满六尺,善于辞令,其言行,见于战国时人编辑的《晏子春秋》。

晏子治国的思想,以「崇俭、恤民」最为突出。他曾与晋大夫叔向,谈论齐国的局势,认为:齐国朝廷,现在已是危机四伏,「民参(三)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意思是:老百姓用了三倍的劳力,所得到的收获,但三分之二,却被国家拿走;他们一年到头,仅以三分之一的收入,维持全年的衣食之需。而国家收取百姓的大量财物,又不爱惜,不用于正途,遭致腐烂、腐败。百姓家中的老弱病残,常有冻饿之忧。他们的生活,实在太苦了!)由于法律残酷,被砍去脚后跟的人很多,造成了「屦(草鞋)贱、踊(假脚)贵」的现象。他认为:作为一个「领民治民」的国君,一定要体恤民间的疾苦,「知其贫富,勿使冻馁,则民亲矣。」又说:「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如果国君奢侈过度,只顾自己享乐,「则亦与民而仇矣。」

因此,晏子不顾个人安危,当面规谏齐景公说:「穷民贱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刺杀不辜,谓之贼。此三者,守国之大殃。」意思是:横征暴敛人民的财物,是一种暴行;追求天下一流的排场去供官员享受,是一种逆行;无故杀人,是一种强盗的行径。治国的人,有此「暴、逆、贼」之「三殃」,国家就危险、难保了。

晏子为了让齐景公明白「三殃」的危害,常常用历史故事或比喻,去加以规谏。如有一次,晏子向齐景公,讲述周文王和楚灵王的故事。然后意味深长地指出:周文王求贤若渴,不嬉戏,不打猎,国泰而民安;楚灵王疾贤去能,爱细腰,修宫室,众叛而亲离。

齐景公听后,很受感动,于是下令:开仓赈救受饥寒的百姓。

晏子不仅经常规劝国君要警惕「三殃」,还用「三殃」去约束自己的行为。他的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平日食不重肉,坐则敝车,连他的妻妾,也不准许穿丝绸。他家住的房子,靠近闹市区,既低矮潮湿,又灰尘太多。齐景公要给他盖新房,他说:「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以买东西方便为理由,而婉言谢绝了。

不久,晏子出使晋国回来,发现自家的住房,已扩建和修葺一新。他感激齐景公对自己的关怀,却没有领齐景公的盛情。先是将新房拆掉,然后重新盖好被拆毁的邻里的住房,让邻里再搬回来住。

由于晏子在施政中,能够体恤民情,时刻提醒国君要崇俭去奢;在外交中,又为齐国争得了荣誉,因而深得人心。他与郑国子产、吴国季札,被世人并称为「三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