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孙武的孙子兵法

历代兵家,首推《孙子兵法》。作者孙武,生活在春秋末期,生平不详,大约与孔子同时代。他所著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堪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兵学圣典。在此之前没有一部如此系统、完整的关于战争的著作,在此之后两千多年,不论中外,也没有一部兵家著作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春秋”294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汲汲奔走不可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春秋”是个大动荡的时代,“烨烨雷电,不宁不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春秋”时代也是战争理论、战争艺术开始形成的时代。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大战逾百,小战不可胜计,时代的风云为大军事家孙武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素材。

孙武是典型的学者型将领,可以说他代表了“名将”的一种类型。在他的《孙子兵法》十三篇成书的时候,还没有一次实战领兵的经验;而且终其一生,只从事过一场大战,就是公元前506年的吴国攻楚之战。

吴楚两国几世宿敌,力量对比上是楚强吴弱。但是吴国却惊人地以少胜多,以水陆三万多精锐击破楚国逾二十万大军,攻克其都城郢都,把诺大的楚国逼到了几乎亡国破都的处境,令天下强国都目瞪口呆。

孙子在这一战中是如何实践他在《孙子兵法》十三篇提出的原则的?吴楚两国是如何“伐谋”的?孙子是如何设计战略的?

公元前506年秋,公元前506年秋,经过多年的准备,吴国攻楚大军的战车终于隆隆起动了。吴王阖闾伍子胥为将、孙武为军师、王弟夫概为先锋,聚集水陆精锐三万多人,按照孙武事先谋定的方略,避开吴楚边界的正面,溯淮水西进,取道蔡、唐两国,从北部突入楚国境内!

吴、楚两国宿世交恶,两国在边境地区都有实力较强的边防军,而楚国北方与弱小的蔡、唐为邻,防御薄弱,故而吴军舍舟登陆后,一路兵不血刃,以极快速度突破大隧、直辕、冥厄三道隘口,直抵汉水东岸,兵锋直指楚国都城“郢都”。多年深藏的宝剑一朝出鞘,果然寒光四射,令天下震惊!

楚国君臣在极端的惊愕中仓促布防,楚昭王急命令尹(相当于宰相)囊瓦、左司马沈尹戌等人率兵赴汉水西岸布阵,与吴军对峙,阻止其渡江。左司马沈尹戌是一个老到的用兵家,他看出了吴军孤军深入的软肋??因为吴军战略的核心在于,在楚国庞大的人力资源动员起来之前,将其迅速击倒。因此吴军作战的第一要点是速度,时间对楚国有利而对吴国不利。为了赶时间,吴军免不了孤军深入,后方空虚。沈尹戌建议主将囊瓦在汉水西岸拖住吴军,勿与之交战,他本人则北上方城(今河南省方城县)征集那里的楚军,绕到吴军后方,烧毁其留在后方的舟船,再重新阻塞大隧等三道隘口,前后夹击。围歼吴军于汉水之滨。

可是囊瓦是个心胸猛狭窄的小人,他一开始听取了沈尹戌的意见,可是当后者离开后,他又害怕沈尹戌抢了他的头功,所以不待沈尹戌的迂回运动完成,就主动渡过汉水寻求与吴军会战。

如此一来正中孙子的下怀。他先假意撤退,在大别、小别之间拖着楚军兜圈子,害得楚军筋疲力尽、士气低落;再于11月19日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一带与囊瓦进行决定性的会战。楚军果然一战即溃,囊瓦只身逃往郑国。孙子马不停蹄,紧追楚国逃兵,终在于在清发水(湖北陆西的?水)追上逃敌,用“半济击”的战术再破楚军;此后孙子率军昼夜兼程西进,在湖北京山西南三破楚军;与此同时与沈尹戌回援的部队几番激战,击溃楚国援军;再渡过汉水,一路激战,直抵郢都。楚国君臣在雷霆般凌厉的打击下,根本来不及调动大军,敌人就已兵临城下。楚昭王仓皇出逃至随国,11月29日吴军攻入郢都。

史称孙子率领吴军“千里破楚,五战入郢”。孙武,不仅凭其《孙子兵法》十三篇奠定了其军事理论家的不朽地位;而且凭借破楚一战,证明他是货真价实的千古名将!

孙子攻楚之战,是运动战、瘫痪式作战的杰出示范。孙子的吴军三万多人,经前后五次大规模会战击破楚军二十万之众,靠的就是快速运动,在优势敌人汇集起来之前各个击破。与此同时孙子在选择会战时机、具体战术运用(比如“半渡而击”)等方面也留下了不朽的示范。

孙子在战役中忠实地履行了他刻在竹简上的每一句话,孙子用兵,正是“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孙子兵法军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