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赵衰的儿子 手机互动百科

检点赵衰的履历,赵衰除了对晋文公的忠诚无可质疑、以及在文化修养上可圈可点之外,并没有表现出令人钦佩的文韬戊略,文公的八年虽然短暂,但那是个纯粹的大时代,在这个大时代中他之所以没有充分的表演,一方面是因为其本身谦逊的性格所致,但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当时文公在治国方面有狐偃,能力卓着,又是文公的亲舅舅,不是他可以竞争的;在用兵方面有先轸,是杰出的将领,别人的军事才干根本不是他所能及的。但是我们看到赵衰先生的官职仍然在不断的升迁,并且给儿子打下了浑厚的发展基础,可见他必然也有一手绝的,而且是别人所不具备的。

赵衰的特长在于“让”,官场争斗,其核心无非是权、利两个字,把这些不断让给别人,自然自己可以赚得人缘,考察文公时期关于赵衰的记载,可以发现我们的赵老先生几乎是只在、一直地在、并且似乎是乐此不疲地在“让”。在现实生活中,自己的能力是否不如别人暂且不论,即使不如,能让也往往是十分艰难的——不信你试试。而让给谁、让什么、怎么让,这是不折不扣一门艺术,属于赵衰先生的独门绝活。而如果我们从赵衰与文公及其他大臣关系的角度来学习赵衰“让”的艺术,一切可能会显得更加了然。

(一)赵衰与文公

首先谈个人感情。赵衰与文公是幼年的朋友,显然不是一般关系。在翟流亡时期,两个人做了连襟。而文公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肇衰,两个人既是连襟,又是翁婿(晋国人胡气重啊!),私人关系应该是没得说的。

其次,关于赵衰的忠诚程度问题,文公似乎也从来没有怀疑过,这毕竟是经过艰辛考验的。(晋侯问原守于寺人勃鞮,对曰:“昔赵衰以壶�;食従径,馁而弗食。”故使处原。《左传》)

第三为臣之道。尽管与国君私人关系如此亲密,但赵衰一点没有恃宠而骄的表现,反而是一贯地温、良、恭、俭、让。权、利面前是一味地推让,让到文都觉得亏待了他,坚决要他接受封赏为止。《国语-晋语》记载,在赵衰连续让上军将(前633年、前629年)、让上军佐(前628年)之后,文公感动了:“赵衰三让。其所让,皆社稷之卫也。废让,是废德也。”为了赵衰,专门组织了清原阅兵,命其为新上军主将;前628年狐偃去世,先且居请示上军佐的人选,文公又坚决任命他为上军佐,还激动地说:“夫赵衰三让不失义。让,推贤也。义,广德也。德广贤至,又何患矣。请令衰也从子(指让赵衰辅佐先且居)。”并很可能还号召了“广大党员干部”向赵衰同志学习。

面对晋文公这样强力派的国君、一位雄才大略的霸主,赵衰的态度可能是最受欢迎的——如果没有先轸那样不世才略的话。而狐偃强硬坚决、敢于做主的风格则很可能在国君成功后面临重大危险。另外需要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赵衰的行动一方面是在对同僚们谦让,同时也是在向文公推荐人才,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瞎推让,荐人不当,同样要受国君的职责,古时候尤其如此,因此赵衰“相人”的本事也是绝对不能被忽视的。

(二)赵衰与先氏

前633年,文公建立三军,文公想任命赵衰,他推荐了先轸:“先轸有谋……臣弗若也”,次年,先轸作为元帅,在城濮立下不世战功,也充分证明了赵衰的慧眼。

前629年,晋国上军主将狐毛去世,文公欲使赵衰接替,赵衰推辞,并推荐了先且居。根据赵衰的说法,先且居参加了前632年的城璞大战,并且表现相当优异,他似乎担任类似全军司法官的官职(司马?),注意奖赏有功劳的将士,奖赏用道义协助君主的将士,奖赏表现称职的将士,执法严明。并说:“且臣之伦,箕郑、胥婴、先都在。”——值得思考的是,赵衰的上述似乎并不是特别有说服力。其实根据《左传》记载。城璞大中,祁瞒、舟之侨因为失职被执法者处死,保证了军纪严明,这些倒很可能是先且居干的,但赵衰不说这些真正的功绩,也是为了避免得罪其他人罢了,可见其心思是多么细致。

除了让权,赵衰还让利。前635年赵衰已经得到了封地原,但是《左传》称先轸为“原轸”,可见原后来又成了先轸的地盘,先轸早赵衰5年去世,封地是如何得到的呢?个人认为文公夺取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很可能又是城璞大战后赵衰主动让的。

如果文公晚年与狐偃关系紧张的传说属实,那么先氏无疑是当时最有地位的家族了(先氏父子在同时担任六正,并且在三军中分别位列第一、第三的名次,这在以后的100多年的晋国历史中是基本没有的)。而赵衰举荐并礼让先氏,无疑给自己也打下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三)赵衰与郤氏

前633年,文公征询元帅的人选,赵衰举荐了郤谷:“郤谷可,行年五十矣,守学弥惇。夫先王之法志,德义之府也。夫德义,生民之本也。能惇笃者,不忘百姓也。请使郤谷。”说他爱好礼乐,熟读诗书,赵衰推荐他,可能是为了塑造“正义之师”形象,于是文公命郤谷将中军,其弟(?)郤溱佐中军。可惜郤谷很快就去世了,郤溱也没什么突出表现。这个举荐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四)赵衰与栾氏

还是前633年,赵衰举荐栾枝:“栾枝贞慎(忠贞谨慎?)……臣弗若也”。于是,文公命其将下军。

(五)赵衰与胥氏

赵衰举荐胥臣:“胥臣多闻(见识渊博)……臣弗若也”。前632年,胥臣佐下军。

前629年,狐毛死,文公欲使赵衰接替,赵衰推荐了先且居。并说:“且臣之伦,箕郑、胥婴、先都在。”把资力、地位不如自己的人看成与自己同等地位,由不得别人不高兴。

(六)赵衰与郑氏

举荐箕郑,见上(五)。

(七)赵衰与阳处父

阳处父是文公太子的太傅,虽然当时地位不十分显要,但是在一个老道政治家看来,这个位置是不得了的。后来赵盾与狐偃之子争夺中军将的位置,阳处父的力挺是来赵盾成功的关键。

根据《左传》,阳处父是“成季(赵衰)之属也,故党于赵氏”,可见阳处父和赵衰的关系。可能曾经是同僚,但是其个人关系无疑远远超出了同僚的范畴。至于赵衰是如何造就这种关系的,已经很难考证。但阳处父其人,知识渊博,风度翩翩,鬼点子也多,但他的缺点在于聪明外露,锋芒迫人——性格上与赵衰完全相反,赵衰与他打得火热,性格相投的原因是基本可以排除的。

(八)赵衰与寺人(宦官)勃鞮

勃鞮(寺人披)原来是晋献公的心腹,奉命追杀文公,还砍断了文公的衣袖,但文公即位后立即又成了亲信。关于赵衰与寺人勃鞮的交往,没有直接的记录。只是《左传》记载:前635年,晋文公向勃鞮征询谁可以担任原的大夫,勃鞮对曰:“昔赵衰以壶�;食従径,馁而弗食。”——值得玩味的是,作为当年追杀赵衰的人,如何知道赵衰的这些故事呢?而且,难道别人没有比这个更动人的忠诚故事吗?当我们想到赵衰居然把人际关系做到了宦官那里,不禁毛骨悚然——但这只是推测罢了。

(九)赵衰与狐氏

把这么重要的狐氏放在最后,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家族的关系似乎有些微妙。

前期:还是在前633年文公物色三军将领的时候,文公欲重用赵衰,赵衰推荐了狐偃:“夫三德者,偃之出也。以德纪民,其章大矣,不可废也。”所谓“三德”,似乎是指狐偃劝文公勤王、教民知信用、全文公举行阅军礼三件功劳。这时候赵衰对狐氏是友好的,两家的关系也应该不错。

后期:前628年上军将狐毛去世,文公欲使赵衰接替,赵衰推辞而推荐了先且居。这时候似乎两家的关系就不那么和谐了,按说,这个位置应该按顺序由狐偃接替,但是他推荐了先家的人;次年,狐偃去世,这时候赵衰没有再谦让,而是接替了狐偃上军佐的位置。第一种可能:赵衰推荐人完全出于公心,不以门第为考虑对象;第二种,文公晚年确实与狐偃发生了冲突,功成名就的霸主对这个舅舅冷淡甚至排斥起来,赵衰察言观色,不敢再推荐他人;第三种可能:狐偃作风强梁,与赵氏日益不和,故赵衰试图联络先氏共同对抗狐氏。也可能以上二、三种可能同时存在,但缺乏依据,都是推测而已。

——从上,我们惊奇地发现,文、襄时期的15年间,赵衰不仅没有与任何人发生摩擦,赢得了国君的充分信任,而且对于当时几乎所有的大家族都有恩惠。对于晋国而言,他推荐了优秀人才,和谐了群臣关系,为国君的霸业提供了有力的“态度支持”。对于家族而言,他为赵家后人创造了几乎完美的人际关系环境,虽然自己这辈子不够风光,但是为后来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人说:德者,得也。从这个意义上讲,赵衰无疑是一位大大的有德之人——这是一种建立在明智基础之上的政治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