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文武双全范蠡的故事 前无古人扶危定倾

>   在中国历史上,范蠡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从楚到越,由越到齐,大起大落。由布衣客到上将军,由流亡者到大富翁,范蠡以其坚 忍不拔的毅力和宏远的谋略辅佐勾践兴复濒于灭亡的越国,灭亡称霸诸侯的吴国,创造了扶危定倾的奇迹,以“勇而善谋”、“能屈能伸”着称于世。司马迁在《史 记》中说:“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在春秋时期,范蠡真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
  文武双全,投奔明主
  春秋末期的吴越争霸,由于其出人意料、峰回路转的结局,深为后人所知,更由于充斥其中的阴谋与阳谋的变幻,使得整段历史颇有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在这个舞台上出场的人物,都值得去细细考察一番。在所有的角色当中,范蠡无疑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个。
   范蠡,先秦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邑(今河南南阳)人,生于宛郡的内乡县,出身贫寒。父母早亡,由哥嫂抚养成人。范蠡小 时天资聪慧,博闻强识,喜读书,抱负大,不喜耕作,众乡邻不齿。范蠡说:“你们怎么知道我的志向呢?”他苦读了《书》、《易》、《诗》等大量的书籍,学到 了许多历史知识和治国安邦的理论。范蠡不仅弄通了风后的《握奇经》,还潜心钻研了姜太公的军事书籍《六韬》和《三略》。姜太公把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 业作为军事韬略的“三大法宝”,对这些范蠡都十分推崇。可以说姜太公的思想对范蠡影响至深。
  当时著名的理财家计然(计然,名研,姓辛,字文子,着有《文子》一书,春秋时期名人),到南阳云游,范蠡拜其为师,跟他学习经济知识和经商技巧。
   范蠡在青年时就已经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而且聪敏睿智、胸藏韬略,颇有圣人之资,再加上他精通剑法,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但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选拔官吏, 非贵族阶层不得做官。范蠡空有文才却不被任用。真是“思欲报国恨无门”,这种情况下,使得范蠡放浪形骸,做事办事不合时宜,往往做出许多令人吃惊不已的事 情,疯疯癫癫,行为怪异,被誉为有名的“楚国狂人”,乡邻们喊他为“范疯子”。
  楚荆王时,楚国名士文种(字子禽,楚国郢人)到宛任 令。他学识渊博、志向远大,本想在都城升迁,但由于不是贵族出身,被发配边陲小邑做了一个邑令(相当于今日县长)。文种之才可以治国,如今治邑,自然轻 松。上任不久,宛邑民顺政清。文种闲暇,四处察访。一察施政,二访贤人。当听说百里长河弟子范蠡有奇才,便遣小吏去范公村召之。小吏去范公村,范蠡不见。 小吏回文种说:“村人都说范蠡是个疯子,不必再召见了吧。”文种笑道:“吾闻贤俊之士,易招疯子之讥,内怀独见之人,外遭不智之毁,你不明白,明日备车, 吾亲往谒之。”
  到了次日,文种乘车到了范公村,询问范蠡家住处。村人告之在村西北角。文种下车,往范蠡家走去。走到范蠡家大门外时,突然一黑色大狗从门内窜出,“汪汪”地叫个不停。
   文种和小吏先是一愣,仔细看时,却是一人披着狗皮学狗吠叫。手下人便说:“这就是范蠡。”众乡邻都围着看热闹。跟班的小吏恐怕文种听了感到羞惭,就拿衣 服遮掩范蠡。文种不让遮,说:“我听说过狗只对着人叫,他是个人身,却对着我学狗叫,意思是说我是个人,是看得起我呀!”于是他从容下车拜见范蠡,范蠡已 知文种不是昏官,戏笑太大,已不成礼,慌忙逃去。
  村人大笑。笑文种太痴,笑范蠡太疯。
  范蠡之所以要用狗吠迎客, 目的就是为了试探文种。刚开始,他已知文种德政,但可交不可交,心里却没有半点把握。世事维艰,世态炎凉,心不相通,不可深交。小吏传文种召他,他避而不 见,是试试文种是否诚心。若心诚,必亲自来。文种来时,他在村头早已望见,临时决定披狗皮狂叫,是试文种是否会心。文种果然悟出,谓他是圣人,在村人讥笑 声中向自己行叩拜之礼,可谓大智若愚。范蠡揣测,文种既然诚心交友,会心达意,明日必定还会前来。那明日,就要试一试文种是否知心了。若是知心之人,即引 为知己,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当今乱世,能交一心心相通的朋友,即便宏图不展,也不枉来一趟人世。
  当晚,范蠡将思绪整理了一遍。次日 早饭后,范蠡对其哥嫂说:“今天有贤人来拜访我,请借给我一套干净衣帽。”范蠡兄嫂均为老实厚道之人,私下也常为其前程操心,前日吏来不见,昨日装狗,实 在弄不明白弟弟意欲何为。换了别人,早就跑到宛城去了。还坐等邑令来谒?昨日邑令在哄笑声中离去,岂不生气,今日还能再来?但弟弟说了,而且他说的话往往 很准,俩人也就不再多说啥了。兄长范水掂起篮子上市去了,嫂子在屋内翻箱倒柜,看有没有合适衣服。终于找到一件范蠡父亲生前出门见客常穿的一件旧衣,虽然 大了些,但比范蠡身上穿的破衣服好多了。
  范蠡刚穿戴梳洗完毕,文种就来了。两人交谈后,都觉相见恨晚,结为终身知己。于是,文种把他 推荐给楚王,范蠡从此开始步入仕途。但是后来,楚国忠臣伍奢被楚王杀害的事件给范蠡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他认识到了楚国的衰落和政治的黑暗。最后,他找 到文种,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两人一同弃楚国而去,投奔了越国。当时正值春秋诸侯争霸,吴国、越国的气势已经很盛,常年战事不断,越王允常正求贤若渴。范 蠡和文种的到来,使越王甚为高兴,与两人纵论天下大事,深契于心,随后越王便封范蠡和文种为大夫,成为了越王勾践的左膀右臂。
  从古至 今,像范蠡这样的人实在是不多,“装狗迎宾”历来都是一件很罕见的事,当然,也只有满腹经纶、胸怀大略的人才会有如此作为,正如文种所以说“有才之人做 事,一定会有狂妄的举动,他们往往心怀独特的见解,行为上往往会给人一种狂妄无知的感觉。”是啊!哪有一个正常的人肯装作狗来迎接贵宾的,这样岂不是拿污 水往自己身上泼吗?可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了解范蠡的苦心呢?
  深谋远虑,能屈能伸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后,他的儿子勾践即位。即位后,勾践用范蠡主持军事,文种主持政务,携手振兴越国。当时,吴王阖闾闻允常新丧,想趁越国人心 不稳之际灭掉越国,便发兵攻打越国。但越军利用吴军的疏忽,采用偷袭战术把强大的吴国军队打得溃不成军,一败涂地,吴王阖闾也受了重伤,回到都城姑苏(今 江苏省苏州市)后,便因重伤而死。随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立志复仇。此后,吴国和越国便成无法化解的世代之仇。
  公元前494年,越王 勾践想趁吴国尚未准备妥之时,先发制人,出兵伐吴,范蠡极力劝谏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咱们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们作战。”但 勾践不同意,誓与吴国人拼个死活。越王勾践调动全国精兵3万人,北上攻吴,与吴兵战于夫椒(太湖中山名)。结果,勾践大败,仅剩5000残兵,退守会稽山 (今浙江中部,主峰在嵊县西北),且被吴军团团围住,身陷绝境,形势危急。
  心急如焚的勾践,左思右想却无计可施。于是就问范蠡道: “因为不听您的话我落到如此田地,眼下我们该怎么办?”范蠡之高明终于体现,没有因为以前的事情甩手不管,他深谙大丈夫能屈能深的道理,向勾践建议:“人 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 之。”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如此,即可以屈求伸。勾践听从范蠡之计,派大夫文种赴吴求和,并以美 女、珍宝密贿吴国太宰,使吴王赦免越王,勾践夫妻入吴为质。于是,范蠡随越王入吴,为臣仆3年,备尝屈辱。公元前490年,勾践、范蠡终于被放回国。
   获释归国后,范蠡与文种等,为勾践制定结好齐、晋、楚,表面卑事吴王夫差,暗中积聚力量的兴越灭吴九方略,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 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方略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和郑旦,连同大批财宝献给夫差,以 麻痹夫差。经过多年努力,越国大治。
  公元前482年,夫差率吴军北上争霸,和晋、齐等国会于黄池,国内精兵为之一空。
  勾践抓住这个机会,在国内举行誓师大会,出兵五万人突袭吴国,吴军措手不及,大败,连吴太子都丧命疆场。夫差闻得噩耗后,匆忙与齐晋订立和约,率军回救。勾践这次稳扎稳打,并不急于求成,他统兵避开吴国的锋锐,暂时撤回国内以待时机。
   公元前478年,吴国发生特大旱灾,“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勾践认为时机已到,便亲率大军攻打吴国。吴越两军战于笠泽(苏州附近),越军在此 战中,首次采用时髦的“夜袭渡河”方式,并运用了“两翼佯攻”、“中央突破”的战术,使得吴军受到了惨重损失,几乎全军覆没。勾践连战连捷,顺势包围了吴 都苏州。周元王三年(前473),越军围困吴都已达三年之久,夫差遣使求和,勾践欲许,范蠡认为,越国有幸不被吴国所灭,长期屈辱,志在灭吴,岂能失此良 机而纵敌贻患,促使勾践定下决心,最终破灭吴国。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
  “卧薪尝胆”是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具代表性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已经离我们有几千年了,但至今仍然被人们所津津有道!
   在这里面,每一步计划都有范蠡的谋略,他深知吴王好色贪财时,就建议勾践送一些美女与金银珠宝给夫差,这样夫差就有可能放掉他们,勾践以计行事,结果完 全就在范蠡的预料之中。反之,如果没有范蠡这些明智的提醒,那么勾践必然会盲目地与夫差拼命,试想,在这种盲目冲动的情况下去打仗,怎么可能打得赢呢?这 件事也与后来勾践大败吴军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也有这样头脑发达的人,能够用的智慧使自己死里逃生。
  在这场战争中,勾践之所以能打胜仗与他自身那种永不忘国耻的精神有关,他不像吴王夫差那样胜利了就得意忘形,而是胜不骄、败不馁,每天吃饭之前先尝一尝苦胆,深刻地体现了他要夺回大好江山的决心。
  通过以上的种种分析,越吴这场战争是一种智慧上的较量,稍有一点疏忽、粗心,那么失败的矛头就会指向你,寇“无能”永久的罪名!
  激流勇退,务农经商
   勾践打败吴国后,众臣争相祝贺,皆大欢喜,但是,勾践却没有半点喜悦之情。大夫范蠡看见这种情景,叹息说:“越王不愿承认大臣们的功劳,是怕功高之人以 后难以领导,对那些有功大臣怀猜忌之心已经非常明显了。”范蠡在这种情况下,见好就收,请求退隐。虽然勾践再三劝留,但范蠡最终还是不辞而别了。
   范蠡在临走的时候,派人送了一封信给文种,信上说:“你还记得吴王说过的一句话吗?他说‘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越王勾践的为人你是知道 的。他脖子长得很长,嘴巴像鸟嘴一样尖。他既能含垢忍辱,又忌妒别人的功劳。这种人,只能与他共患难不能与他共安乐。假如你不相信我的话,现在不赶快辞职 引退,那么,以后必定要遭他的毒手。”事情果然不出所料,勾践消灭吴国之后,并不论功行赏。
  慢慢地,曾经与勾践一起患过难的旧臣们疏远了,连与勾践见面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许多大臣看见这种情景都纷纷辞职隐退。虽然文种对范蠡说的话有几分相信,但是,并不相信问题有这么严重,对勾践还存有幻想,就没有听范蠡的话,他只是抱病不朝,并没有离开。
  这个时候,又有一些奸佞之臣诬陷文种自恃功高,对大王没有重赏心怀不满,所以就借故不朝,说不定是对大王异心,这样对大王就不利了。
   其实,在勾践的心里,也深深地了解到文种的才干,但是,他认为吴国已被消灭,越国也已称霸,文种对自己已经没有用处了。把这种人留在身边,如果他要造反 作乱,也没有人能制服得了他,最好还是将其杀死。于是,勾践整天冥思苦想,寻找杀死文种的计谋。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勾践终于想出杀死文种的办法了。
   那天,勾践亲自去看望文种,文种故意装成病得非常严重的样子,勉强支撑着迎接越王。勾践把身上的佩剑解下来,放在座位旁边,就同文种谈起话来。他们交谈 了一阵之后,勾践对文种说道:“我听人说过,有抱负的人并不怕自己肉体的死亡,而是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你有七条计谋,我只运用了其中的三条就消灭了 吴国,剩下的四条计谋,你准备用来对付谁呢?”
  于是,文种回答说:“我也不知道应该对付谁!”勾践说:“那么,我请你用这四条计谋到地下去对付吴王死去的祖宗们吧。”说完话后,他就起身走了,在走的时候,还有意将佩剑留了下来。
   这时,文种取过剑来一看,只见剑匣上刻有“属镂”二字。按当时的规矩,凡是帝王持“属镂”赠送给臣下时,这个大臣就必须自杀。吴王夫差就是将这把“属 镂”剑送给伍子胥,使伍子胥用它来刎颈自杀的。看来今天轮到文种了。文种叹息道:“我不听范蠡的劝告终于被勾践所杀,我是多么的愚蠢呀!”他说完后,就用 剑自杀了。有人曾对这件事写道:“悲哉文种,治国之杰,三术亡吴,一身殉越。”
  而范蠡激流勇退,乘舟浮海到达齐国海滨,改称鸱夷子 皮,在海滨耕作,围海煮盐,捕鱼养殖。经过苦心经营,终积资达数十万,名声远扬。这时,齐人发现了他的才能,又请他出任齐相三年。范蠡具有“富好行德”思 想,曾对人说:“治家能置千金之产,做官能至卿相之位,这已达到极限了,长期享受这样的荣华,是不吉利的。”于是,他归还相印,散尽家财,赠送亲友和乡 邻,又悄悄离开了海滨,到陶地定居,重新经商,又拥资产千万,成了远近闻名的陶朱公。
  范蠡早年曾师事算计,研习理财之道。这次,范蠡 重操经商之业,自然驾轻就熟,是个行家。他每日买贱卖贵,与时逐利,没过多久,又积聚资财巨万,成了富翁。朱公的经商聚财之道,一是掌握好供求关系;二是 掌握好物价贵贱的幅度;三是加快资金的周转率,所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为此,范蠡被誉为“兵家奇才,商家始祖”。
  范蠡死于陶。他一生中的三次迁徙,皆有英名。远播于天下,垂于后世。
  兴一国,灭一国。“兵圣”孙武没做到,“智圣”诸葛亮也没有做到。但是他们似乎都有同样的遭遇“出师未捷身先死”,只活到五十出头。范蠡就不同了,他做到了。他不仅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而且还善于保存自己,直到古稀之年,寿终正寝。
   范蠡的前半生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兴越,功勋卓著,应该引起重视。然而,他的后半生更值得加以总结。他的后半生是非常坎坷的,大致经历了“浮海出齐”、“耕 于海畔”、“父子耕畜”、货物“交易”。也就是辞职下海、以农为本、农牧结合、弃农经商四个阶段。其中,第四阶段是其资产由“十万”到“千金”,再到“巨 万”的重要积累阶段。这一阶段,不仅需要与传统的“贱商”、“抑商”观念大胆地挑战,而且还需要创造出新的经商理论与实践。在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的历史大潮中,范蠡顺流划桨,率先驶向了改制的彼岸。为什么范蠡做官、种田、经商样样都能够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有文化。倘若还有其 它什么可景仰的,那就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对他所评价的:“富好行其德者也。”
  纵观范蠡的一生,由于范蠡的出色智能,造就了春秋晚期吴 越争霸的传奇色彩,而范蠡本人也凭借自己的才能,不断地向越王献计,当达到自己的人生顶峰的时候,又能够适度地掌握着进退之间的步伐,后人曾经有评论说: “文种善图始,范蠡能虑终”,相比起来,文种的结局就有些悲凄,如此更显示出范蠡的迷人智能之光。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