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的间谍――智谋和诡计之间的较量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乱世,也是第一个大盛世。说它是乱世,指的是政治层面上的乱世。由于周王室倾颓衰微,失去了对各诸侯国的控制,所以无数个野心家便纷纷冒出来大展手脚,诸侯之间反复上演大鱼吃小鱼的肥皂剧。说它是大盛世,指的是思想意识上的盛世。由于礼仪崩坏,古中国人抛开精神桎梏。随之出现了各种潮流,诸子百家百花齐放。间谍这个行业在这个时代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绵延数百年的战争给他们营造出巨大的舞台。
当时的诸侯国都设置了史官记载本国历史,但只有鲁国的史书《春秋》流传下来。《春秋》版权所有者是老先生,他记载了从周平王东迁至自己去世之前约300年间的历史,所以后世把这段时期称为春秋。至于为何冠名为春秋而不是夏冬,主要是因为古中国春季和秋季通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也泛指岁月和光阴。另一方面,在古中国农业社会里夏季是繁忙的农时不能打扰,而冬天天寒地冻不能出门,所以这两个季节国家之间基本没有重大的外交和军事行动。各国间的主要来往都集中在春天播种之后和秋天秋收之后,国君等国人农活忙完了就帮他们找点事干干……春秋时期的战争往往是举国相争,诸侯征发军队时甚至连老人孩子和妇女都不放过。出于上述种种原因,孔子将记叙国家大事的史书起名为《春秋》。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老人家除了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之外还是个不成功的政治家,在他的时代,鲁国国政被三桓——仲孙、叔孙和季孙三家权臣轮流把持。国君像个可怜巴巴的租客,随时可能被三位凶恶的房东赶出门。孔子试图削弱权臣的实力,这种不和谐之举当然引起了三桓的仇恨。三桓报复的手段很毒辣:在祭天典礼之后,故意不分给孔子祭肉吃。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他们想让孔子肚子里的馋虫发作受苦,而是礼仪中最严重的一种处分,表示已被深恶痛绝。孔子见势不妙,只好带着弟子们逃亡到卫国,从此开始周游列国的漫长旅程。
《孔子家语·屈节解》中记载了孔子流亡期间的一则故事:孔子在卫国听说齐国大臣田常想发动政变,又怕国内的高、国、鲍、晏四家权臣实力太强,难以成功,于是就想调动他们的兵力攻打鲁国。孔子一听到这个消息就急了,他召集弟子说:头可断血可流,一寸国土不能丢,你们几个谁上先啊?自己动嘴鼓动别人动手正是儒家思想的绝妙之处,也就是背黑锅我来,送死你去。于是子贡主动请命,孔子答应了。
在春秋时期流行着说客这个耍嘴皮子忽悠人的职业,说客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影响别国政局的政治间谍,而子贡是这方面的行家。他先到齐国,对田常说攻打鲁国没有意义,因为鲁国很难攻打。田常问鲁国这比绿豆大不了多少的国家怎么会难打呢?子贡说鲁国地小民寡,君主愚蠢,大臣虚伪,所以最好不要去攻打。伐鲁不如攻吴有意义,你看人家吴国国力雄厚,战士勇敢,兵器精良,又有优秀的文武大臣驻守,这很容易攻打,攻打下来也很有意义。
田常听后恨不得直接通知精神病院来拉人,子贡连忙解释说:如果忧患在内,那就去攻打强国;如果忧患在外,那就要攻打弱国。如今您忧患在内,朝中政敌无数。要削弱政敌的力量就应该去攻打吴国,到时候齐国肯定损失惨重,战事久拖不决,有能力的大臣都会驻扎在前线领兵打仗,国内极为空虚,国君没人辅佐。这时候你发动政变岂不是手到擒来?
听子贡这么一说,田常连声称赞:这个主意很好!不过我已发兵到鲁国了,如果又去攻打吴国会引起大臣们怀疑啊!子贡说这好办,您先按兵不动,我去忽悠吴王救鲁伐齐,到时你派齐军迎战就是了。
接着,子贡跑到吴王那里说,现在齐要灭鲁,正是大王的好机会啊!如果救援鲁国就能获得扶危救难的好名声,打败齐国还可以威胁强大的晋国,好处可是太多了。吴王说好是好,可是我以前跟越王勾践打了一架,怕他到时候趁我出兵使坏呀。要不我先把越王灭掉?子贡说没问题,我去劝越王派军队跟你一起伐齐,这样他就算想作乱也没有力量了。吴王听了非常高兴,就让子贡马上到越国去。
子贡又赶到越王那边说:全天下都知道你想进攻吴国报仇,吴王也打算先灭掉你们,全靠我给劝住了。我给你出个好主意,你发兵跟他一起伐齐,定然可以讨好他。吴王如果被齐国打败了,那这是大王您的福气;如果打胜了,必然会以兵威胁晋国。那时我就可以去北见晋王,让他出兵与你共同攻打吴国,这样必然能削弱吴国。当他的精兵全部调出与齐国作战,部队被晋国围困,您就可以趁其空虚,一举灭掉吴国。越王大喜,他派了5000军队帮助吴王伐齐,还赠送了许多金银珠宝。夫差见了很高兴,不再有后顾之忧,于是出兵伐齐。
子贡的最后一站是晋国,他告诉晋王说现在齐国将与吴国交战,吴国如果战而不胜,必将乘机扰乱晋国;如果打胜了,也必将以得胜之师威逼晋国。晋王连忙请教子贡应对之道,子贡说只要训练军队,严加戒备就好。
接下来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按照子贡的策划发展的,吴王兴兵伐齐,两军交战于艾陵。吴军大败齐军后,果然以得胜之师威逼晋国。由于晋国早有准备,最后吴国只落得一个“霸主”的虚名。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出征后立即率兵伐吴,吴王率兵回救,接连战败,几年后吴国灭亡。
为何子贡可以受到各国君主的信任呢?因为他是士。士在春秋时代之前是最底层的贵族,战国时代之后则是最高层的平民。欧洲有骑士,日本有武士,而中国则有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士族阶层。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是字。他比孔子年轻31岁,善于经商做投机生意,还曾任鲁卫两国之相。子贡是孔子的弟子中最能言善辩之人,甚至连孔子也常被他辩得哑口无言。在他们的时代,子贡的名气超越了老师,当时的鲁国大夫就公开在朝廷说:“子贡贤于仲尼。”在《史记》中认为孔子的名声之所以能布满天下,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显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子贡推动的缘故。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具体而言就是:存鲁、乱齐、破吴、强晋和霸越,子贡高超的演说技能和外交能力也在此次外交活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虽然我尽量写得轻松一些,可是子贡就凭一张嘴空口白牙地挽救了鲁国,同时也给齐、吴、越、晋带来了战祸,还令吴国落得亡国的下场,如此造成的杀戮和苦难远远超过了齐伐鲁会产生的破坏,为了救一家而毁四家,这种做法究竟是对还是错呢?在那个乱世之中,这种问题实在是难以回答。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一个优秀政治间谍的作用足以力挽狂澜,扭转乾坤。
子贡的穿梭外交活动大致上介绍完毕,下面我们来看看受害者吴王夫差、受益者越王勾践以及由此带出的著名美女间谍——。
春秋时代的越国人是帮不开化的蛮族,他们的部落位于现在的浙江诸暨,他们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与中原差距甚大,是彻彻底底的化外之民。到了勾践做酋长的时候,这位胸怀大志的野心家打算洗清身上野蛮人的痕迹,他宣称自己是王室之后,给自己起了夏王室的姒姓。到了前497年,姒勾践先生给自己升了一次职,由部落酋长升级为国王。
当时的吴王吴光勃然大怒,他发兵讨伐这个胆敢和自己平起平坐的蛮子酋长,结果脚趾中了越军的毒箭,毒发溃烂而死。他的儿子夫差继位后,每次吃饭都要卫士大声质问自己:“夫差,你忘记杀父之仇了吗?”他肃然回答:“誓死不忘。”两年后,夫差再次讨伐越国,生擒了勾践。
勾践是一个心机很深的人,他贿赂吴国的大臣伯,让他劝说夫差放弃吞并越国的打算,还饶勾践不死。不过死罪虽免,活罪难逃,勾践被命令带着老婆在吴王宫里做最下贱的仆役赎罪。姒先生绝不是一般人,他最擅长的绝招就是忍辱偷生装孙子,而且是忍别人所不能忍,装别人所不能装。有一次夫差生病,民间科学家勾践在刷马桶之余还品尝了患者粪便,然后惊喜地祝贺主人说:“病人的粪便如果是香的,性命就有危险;如果是臭的,表示生理正常。大王的粪便是臭的,一定会马上痊愈。”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历史上至今没有类似记录,勾践装孙子的演技足以获得终身成就奖。夫差深深陶醉在著名影帝勾践的演技中,他在病好后立即释放了这位忠诚的仆人,让他回越国继续当国王。
勾践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找了堆柴火当床,每次吃饭前先尝苦胆。他这么做不是心理变态,而是让自己不忘所受的苦难,立志复仇。在大臣和文种的策划下,勾践“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准备对夫差实施美人计。勾践的妻子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越国开始培训西施各种歌舞技艺和生活仪态。而郑旦则擅长舞剑,性格刚烈,与西施“一文一武”、相得益彰。这两位身负秘密使命的女间谍于三年后学成结业,被风风光光地送进吴王宫殿。
好色的夫差这时候早已不需要卫兵提醒报仇之事了,他在姑苏城外建了豪华的姑苏台春宵宫来安置美人,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和灵馆。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如同天籁之音。另外据说西施有一种“心痛”的病,大概是慢性胃炎。而西施病发用手捧心正是她最美丽的时候,夫差看得如醉如痴,全然忘掉军国大事。这正是勾践的目的,在西施的歌舞中,越国开始重建军备。
西施和郑旦不单是诱惑夫差吃喝玩乐而已,她俩用甜言蜜语挑拨夫差与大臣之间的关系,还唆使他对临近国家频繁发起进攻。吴国的国力迅速消耗,国家陷入风雨飘摇之中。西施夸耀说越国的稻种味道好,产量高,于是夫差下令勾践进贡稻种。对比之下,果然比吴国的稻种显得大很多,于是夫差下令全国推广播种。越国稻种种下去却不发芽,因为那是蒸煮过的。看着国民怨气冲天,忠心耿耿的大臣提醒夫差注意越人的阴谋,最后却被逼迫自杀。就在夫差听从子贡的忽悠踏上远征之旅时,勾践抓住机会,向吴国发动突袭,包围姑苏,焚烧姑苏台,大火一月不熄。夫差狼狈回军救援,结果在姑苏城外大败。夫差不得已求和,勾践接受了,因为这时候他的力量还不足以吞并吴国。
在此之前一年,72岁的孔子与世长辞,他的生命和春秋时代几乎同时结束,时间只相差两年。春秋之后是战国,那是一个更加冷酷的战乱世界。孔子的国家在战国时代继续坚持了许久,到了公元前249年,鲁国被楚国灭亡。而吴国则没有那么幸运,夫差继续沉醉在西施的温柔乡中,再没有当年矢志复仇的英雄气概。公元前473年,越军再度兵临城下,姑苏陷落。夫差乞降而不得,最后在阳山上自杀,吴国灭亡。
夫差在临死前终于识破了间谍的真面目,他杀死了郑旦,但西施逃脱了。吴灭后西施就失去了音信,关于她的结局有很多种说法,最悲惨的说法是被勾践装进袋子里抛入水中溺死。还有一种浪漫的说法是范蠡带着西施一同逃走,两个人隐姓埋名、泛舟五湖。范蠡是明智的人,因为勾践先生的狠毒远远超越常人。文种没有走,不久后勾践亲自递给他一把剑说:“你有七个灭人国家的方法,我只用了三个,就把吴王国灭掉。还剩下四个方法,你预备用来对付谁?”无言以对,文种只有自杀。
冷血动物姒勾践先生后来把首都迁到山东琅琊,中原的诸侯们都担惊受怕。勾践不久后去世,他的越王国立即恢复了部落联盟的本质,各酋长彼此不服,纷纷散伙走人。到了公元前333年,最后一任国王姒无疆被楚军杀死,越国灭亡。
春秋末期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他姓孙名武,与孔子几乎是同时代的人物。孙武生在齐国,后来成为吴国大将,他帅吴军重创楚国,协助吴王阖闾建立了霸业,后人尊称他为孙子。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列传》写道:“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也”。孙子除了擅长实际指挥作战之外,还是一位天才的军事理论家。他撰写的《孙子兵法》流传千古,至今仍是军界、政界和商界精英的必读教科书。《孙子兵法》流传下来的有13篇,其中最后一篇《间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谍报工作理论的著作。《间篇》论述了使用间谍侦察敌情在作战中的重要意义,并论述了间谍的种类和使用间谍的方法。孙武十分重视间谍的作用,认为它是作战取胜的一个关键,军队依靠间谍提供的情报而采取行动,能够有效地加速战争进程,减轻战争造成的苦难。他主张向间谍支付高额报酬,因为这样做能够节省巨额军费开支,大大减轻民间负担,更能避免无谓的伤亡。何况间谍自身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他们是冒着生命危险开展工作的,理应得到回报。吝啬于犒赏间谍的指挥官一定会在战场上付出更大的代价。
孙武把间谍分为五种: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所谓因间,就是利用敌国民间的普通居民为间谍。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国的官吏为间谍,包括对政府心怀不满的人、因迟迟得不到升迁而怨恨的人、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还有君王的侍妾,她们往往由于金钱或嫉妒甘愿出卖自己的丈夫。所谓反间,就是使敌方的间谍来为我所用。所谓死间,就是故意让被舍弃的间谍知道假情报,这种间谍会被自己人出卖而被捕。在敌人的审讯中,他们为了保命会把自认为真实的假情报透露给敌人。这种间谍命运悲惨,因为敌方一旦发现情报有误,肯定会处死他们。孙子认为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欺敌手法。所谓生间,就是派往敌方侦察敌情以后能亲自回来报告的间谍。这五种间谍,前三种是利用敌方人员,后两种是我方潜入敌人内部的。把这五种间谍都使用起来,情报的来源就十分广泛,打起仗来使敌人茫茫然不知怎样应付,确实是神妙莫测。从反间得来的情报最重要。因此,要特别重视反间,对反间的待遇应该特别优厚。
在如何处理情报这个世界性的老大难问题上面,孙子强调判断情报真伪的技能源自于决策者自己的判断能力,一个间谍大师必定也是一个深谙人性奥秘的睿智者。孙子给出的建议是:“非圣贤不能用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兵者,诡道也”,孙子的思想直到今天也没有过时,政治和军事领域永远充斥着智谋和诡计之间的较量。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当时的诸侯国都设置了史官记载本国历史,但只有鲁国的史书《春秋》流传下来。《春秋》版权所有者是老先生,他记载了从周平王东迁至自己去世之前约300年间的历史,所以后世把这段时期称为春秋。至于为何冠名为春秋而不是夏冬,主要是因为古中国春季和秋季通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也泛指岁月和光阴。另一方面,在古中国农业社会里夏季是繁忙的农时不能打扰,而冬天天寒地冻不能出门,所以这两个季节国家之间基本没有重大的外交和军事行动。各国间的主要来往都集中在春天播种之后和秋天秋收之后,国君等国人农活忙完了就帮他们找点事干干……春秋时期的战争往往是举国相争,诸侯征发军队时甚至连老人孩子和妇女都不放过。出于上述种种原因,孔子将记叙国家大事的史书起名为《春秋》。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老人家除了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之外还是个不成功的政治家,在他的时代,鲁国国政被三桓——仲孙、叔孙和季孙三家权臣轮流把持。国君像个可怜巴巴的租客,随时可能被三位凶恶的房东赶出门。孔子试图削弱权臣的实力,这种不和谐之举当然引起了三桓的仇恨。三桓报复的手段很毒辣:在祭天典礼之后,故意不分给孔子祭肉吃。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他们想让孔子肚子里的馋虫发作受苦,而是礼仪中最严重的一种处分,表示已被深恶痛绝。孔子见势不妙,只好带着弟子们逃亡到卫国,从此开始周游列国的漫长旅程。
《孔子家语·屈节解》中记载了孔子流亡期间的一则故事:孔子在卫国听说齐国大臣田常想发动政变,又怕国内的高、国、鲍、晏四家权臣实力太强,难以成功,于是就想调动他们的兵力攻打鲁国。孔子一听到这个消息就急了,他召集弟子说:头可断血可流,一寸国土不能丢,你们几个谁上先啊?自己动嘴鼓动别人动手正是儒家思想的绝妙之处,也就是背黑锅我来,送死你去。于是子贡主动请命,孔子答应了。
在春秋时期流行着说客这个耍嘴皮子忽悠人的职业,说客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影响别国政局的政治间谍,而子贡是这方面的行家。他先到齐国,对田常说攻打鲁国没有意义,因为鲁国很难攻打。田常问鲁国这比绿豆大不了多少的国家怎么会难打呢?子贡说鲁国地小民寡,君主愚蠢,大臣虚伪,所以最好不要去攻打。伐鲁不如攻吴有意义,你看人家吴国国力雄厚,战士勇敢,兵器精良,又有优秀的文武大臣驻守,这很容易攻打,攻打下来也很有意义。
田常听后恨不得直接通知精神病院来拉人,子贡连忙解释说:如果忧患在内,那就去攻打强国;如果忧患在外,那就要攻打弱国。如今您忧患在内,朝中政敌无数。要削弱政敌的力量就应该去攻打吴国,到时候齐国肯定损失惨重,战事久拖不决,有能力的大臣都会驻扎在前线领兵打仗,国内极为空虚,国君没人辅佐。这时候你发动政变岂不是手到擒来?
听子贡这么一说,田常连声称赞:这个主意很好!不过我已发兵到鲁国了,如果又去攻打吴国会引起大臣们怀疑啊!子贡说这好办,您先按兵不动,我去忽悠吴王救鲁伐齐,到时你派齐军迎战就是了。
接着,子贡跑到吴王那里说,现在齐要灭鲁,正是大王的好机会啊!如果救援鲁国就能获得扶危救难的好名声,打败齐国还可以威胁强大的晋国,好处可是太多了。吴王说好是好,可是我以前跟越王勾践打了一架,怕他到时候趁我出兵使坏呀。要不我先把越王灭掉?子贡说没问题,我去劝越王派军队跟你一起伐齐,这样他就算想作乱也没有力量了。吴王听了非常高兴,就让子贡马上到越国去。
子贡又赶到越王那边说:全天下都知道你想进攻吴国报仇,吴王也打算先灭掉你们,全靠我给劝住了。我给你出个好主意,你发兵跟他一起伐齐,定然可以讨好他。吴王如果被齐国打败了,那这是大王您的福气;如果打胜了,必然会以兵威胁晋国。那时我就可以去北见晋王,让他出兵与你共同攻打吴国,这样必然能削弱吴国。当他的精兵全部调出与齐国作战,部队被晋国围困,您就可以趁其空虚,一举灭掉吴国。越王大喜,他派了5000军队帮助吴王伐齐,还赠送了许多金银珠宝。夫差见了很高兴,不再有后顾之忧,于是出兵伐齐。
子贡的最后一站是晋国,他告诉晋王说现在齐国将与吴国交战,吴国如果战而不胜,必将乘机扰乱晋国;如果打胜了,也必将以得胜之师威逼晋国。晋王连忙请教子贡应对之道,子贡说只要训练军队,严加戒备就好。
接下来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按照子贡的策划发展的,吴王兴兵伐齐,两军交战于艾陵。吴军大败齐军后,果然以得胜之师威逼晋国。由于晋国早有准备,最后吴国只落得一个“霸主”的虚名。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出征后立即率兵伐吴,吴王率兵回救,接连战败,几年后吴国灭亡。
为何子贡可以受到各国君主的信任呢?因为他是士。士在春秋时代之前是最底层的贵族,战国时代之后则是最高层的平民。欧洲有骑士,日本有武士,而中国则有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士族阶层。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是字。他比孔子年轻31岁,善于经商做投机生意,还曾任鲁卫两国之相。子贡是孔子的弟子中最能言善辩之人,甚至连孔子也常被他辩得哑口无言。在他们的时代,子贡的名气超越了老师,当时的鲁国大夫就公开在朝廷说:“子贡贤于仲尼。”在《史记》中认为孔子的名声之所以能布满天下,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显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子贡推动的缘故。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具体而言就是:存鲁、乱齐、破吴、强晋和霸越,子贡高超的演说技能和外交能力也在此次外交活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虽然我尽量写得轻松一些,可是子贡就凭一张嘴空口白牙地挽救了鲁国,同时也给齐、吴、越、晋带来了战祸,还令吴国落得亡国的下场,如此造成的杀戮和苦难远远超过了齐伐鲁会产生的破坏,为了救一家而毁四家,这种做法究竟是对还是错呢?在那个乱世之中,这种问题实在是难以回答。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一个优秀政治间谍的作用足以力挽狂澜,扭转乾坤。
子贡的穿梭外交活动大致上介绍完毕,下面我们来看看受害者吴王夫差、受益者越王勾践以及由此带出的著名美女间谍——。
春秋时代的越国人是帮不开化的蛮族,他们的部落位于现在的浙江诸暨,他们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与中原差距甚大,是彻彻底底的化外之民。到了勾践做酋长的时候,这位胸怀大志的野心家打算洗清身上野蛮人的痕迹,他宣称自己是王室之后,给自己起了夏王室的姒姓。到了前497年,姒勾践先生给自己升了一次职,由部落酋长升级为国王。
当时的吴王吴光勃然大怒,他发兵讨伐这个胆敢和自己平起平坐的蛮子酋长,结果脚趾中了越军的毒箭,毒发溃烂而死。他的儿子夫差继位后,每次吃饭都要卫士大声质问自己:“夫差,你忘记杀父之仇了吗?”他肃然回答:“誓死不忘。”两年后,夫差再次讨伐越国,生擒了勾践。
勾践是一个心机很深的人,他贿赂吴国的大臣伯,让他劝说夫差放弃吞并越国的打算,还饶勾践不死。不过死罪虽免,活罪难逃,勾践被命令带着老婆在吴王宫里做最下贱的仆役赎罪。姒先生绝不是一般人,他最擅长的绝招就是忍辱偷生装孙子,而且是忍别人所不能忍,装别人所不能装。有一次夫差生病,民间科学家勾践在刷马桶之余还品尝了患者粪便,然后惊喜地祝贺主人说:“病人的粪便如果是香的,性命就有危险;如果是臭的,表示生理正常。大王的粪便是臭的,一定会马上痊愈。”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历史上至今没有类似记录,勾践装孙子的演技足以获得终身成就奖。夫差深深陶醉在著名影帝勾践的演技中,他在病好后立即释放了这位忠诚的仆人,让他回越国继续当国王。
勾践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找了堆柴火当床,每次吃饭前先尝苦胆。他这么做不是心理变态,而是让自己不忘所受的苦难,立志复仇。在大臣和文种的策划下,勾践“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准备对夫差实施美人计。勾践的妻子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越国开始培训西施各种歌舞技艺和生活仪态。而郑旦则擅长舞剑,性格刚烈,与西施“一文一武”、相得益彰。这两位身负秘密使命的女间谍于三年后学成结业,被风风光光地送进吴王宫殿。
好色的夫差这时候早已不需要卫兵提醒报仇之事了,他在姑苏城外建了豪华的姑苏台春宵宫来安置美人,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和灵馆。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如同天籁之音。另外据说西施有一种“心痛”的病,大概是慢性胃炎。而西施病发用手捧心正是她最美丽的时候,夫差看得如醉如痴,全然忘掉军国大事。这正是勾践的目的,在西施的歌舞中,越国开始重建军备。
西施和郑旦不单是诱惑夫差吃喝玩乐而已,她俩用甜言蜜语挑拨夫差与大臣之间的关系,还唆使他对临近国家频繁发起进攻。吴国的国力迅速消耗,国家陷入风雨飘摇之中。西施夸耀说越国的稻种味道好,产量高,于是夫差下令勾践进贡稻种。对比之下,果然比吴国的稻种显得大很多,于是夫差下令全国推广播种。越国稻种种下去却不发芽,因为那是蒸煮过的。看着国民怨气冲天,忠心耿耿的大臣提醒夫差注意越人的阴谋,最后却被逼迫自杀。就在夫差听从子贡的忽悠踏上远征之旅时,勾践抓住机会,向吴国发动突袭,包围姑苏,焚烧姑苏台,大火一月不熄。夫差狼狈回军救援,结果在姑苏城外大败。夫差不得已求和,勾践接受了,因为这时候他的力量还不足以吞并吴国。
在此之前一年,72岁的孔子与世长辞,他的生命和春秋时代几乎同时结束,时间只相差两年。春秋之后是战国,那是一个更加冷酷的战乱世界。孔子的国家在战国时代继续坚持了许久,到了公元前249年,鲁国被楚国灭亡。而吴国则没有那么幸运,夫差继续沉醉在西施的温柔乡中,再没有当年矢志复仇的英雄气概。公元前473年,越军再度兵临城下,姑苏陷落。夫差乞降而不得,最后在阳山上自杀,吴国灭亡。
夫差在临死前终于识破了间谍的真面目,他杀死了郑旦,但西施逃脱了。吴灭后西施就失去了音信,关于她的结局有很多种说法,最悲惨的说法是被勾践装进袋子里抛入水中溺死。还有一种浪漫的说法是范蠡带着西施一同逃走,两个人隐姓埋名、泛舟五湖。范蠡是明智的人,因为勾践先生的狠毒远远超越常人。文种没有走,不久后勾践亲自递给他一把剑说:“你有七个灭人国家的方法,我只用了三个,就把吴王国灭掉。还剩下四个方法,你预备用来对付谁?”无言以对,文种只有自杀。
冷血动物姒勾践先生后来把首都迁到山东琅琊,中原的诸侯们都担惊受怕。勾践不久后去世,他的越王国立即恢复了部落联盟的本质,各酋长彼此不服,纷纷散伙走人。到了公元前333年,最后一任国王姒无疆被楚军杀死,越国灭亡。
春秋末期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他姓孙名武,与孔子几乎是同时代的人物。孙武生在齐国,后来成为吴国大将,他帅吴军重创楚国,协助吴王阖闾建立了霸业,后人尊称他为孙子。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列传》写道:“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也”。孙子除了擅长实际指挥作战之外,还是一位天才的军事理论家。他撰写的《孙子兵法》流传千古,至今仍是军界、政界和商界精英的必读教科书。《孙子兵法》流传下来的有13篇,其中最后一篇《间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谍报工作理论的著作。《间篇》论述了使用间谍侦察敌情在作战中的重要意义,并论述了间谍的种类和使用间谍的方法。孙武十分重视间谍的作用,认为它是作战取胜的一个关键,军队依靠间谍提供的情报而采取行动,能够有效地加速战争进程,减轻战争造成的苦难。他主张向间谍支付高额报酬,因为这样做能够节省巨额军费开支,大大减轻民间负担,更能避免无谓的伤亡。何况间谍自身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他们是冒着生命危险开展工作的,理应得到回报。吝啬于犒赏间谍的指挥官一定会在战场上付出更大的代价。
孙武把间谍分为五种: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所谓因间,就是利用敌国民间的普通居民为间谍。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国的官吏为间谍,包括对政府心怀不满的人、因迟迟得不到升迁而怨恨的人、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还有君王的侍妾,她们往往由于金钱或嫉妒甘愿出卖自己的丈夫。所谓反间,就是使敌方的间谍来为我所用。所谓死间,就是故意让被舍弃的间谍知道假情报,这种间谍会被自己人出卖而被捕。在敌人的审讯中,他们为了保命会把自认为真实的假情报透露给敌人。这种间谍命运悲惨,因为敌方一旦发现情报有误,肯定会处死他们。孙子认为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欺敌手法。所谓生间,就是派往敌方侦察敌情以后能亲自回来报告的间谍。这五种间谍,前三种是利用敌方人员,后两种是我方潜入敌人内部的。把这五种间谍都使用起来,情报的来源就十分广泛,打起仗来使敌人茫茫然不知怎样应付,确实是神妙莫测。从反间得来的情报最重要。因此,要特别重视反间,对反间的待遇应该特别优厚。
在如何处理情报这个世界性的老大难问题上面,孙子强调判断情报真伪的技能源自于决策者自己的判断能力,一个间谍大师必定也是一个深谙人性奥秘的睿智者。孙子给出的建议是:“非圣贤不能用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兵者,诡道也”,孙子的思想直到今天也没有过时,政治和军事领域永远充斥着智谋和诡计之间的较量。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