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楚庄王是芈月的什么人 随州人想想:随国本来比楚国级别高 版图大 为何会被楚国灭掉?

西周初年,随国不仅版图面积要比楚国大一倍,而且随侯的爵位还比楚子长两辈,逢年过节,孙子辈的楚老板还必须给爷爷辈的随老板孝敬点礼物,不然的话后果就会有点惨。但到了800年后的战国末年,“孙子”却轻而易举地把“爷爷”给灭了。这是为何?

要说清这个问题,必须得穿越一回,去西周初年的大中华学习考察一番。

首先得搞清楚那时候“国”的概念,今天使用的“国”字,是1956年郭沫若造的。殷商之前的“国”就是今天的“或”字,西周初年周公旦把字形改成了“國”,由会意字变成了形声会意字,包含了四个内容:外“囗”代表边界,内“口”代表人口,下面的“一”代表土地,“戈”代表武装守备。所以,加这个外框的用意非常明显,要求所有封国的君主在看好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同时,必须老老实实待在自己的“框框”里,要是动了“框框”外面别人的奶酪,便会天下共讨之。

由此可以知道,那时的“国”就是天子封给的一块地,“国君”就是这块土地的承包户,与今天的不同的是户主对土地不仅有使用权,还有所有权和继承权,不捅篓子,子子孙孙可以无限期地享用。

当然,还须履行一些义务,既要一切行动听指挥,让你打谁就打谁,还要定期向中央纳贡。否则,天子一声号令,不仅地没了,脑袋也会被揍扁。

国之大小是怎样决定的呢?既要看血缘近不近、关系好不好,还要看功劳大不大。当然,名人之后也有机会,三皇五帝的后裔,都有一定的奖赏,连商纣王的子孙们也获得了一块够吃够喝的“自留地”。

从历史资料看,周文王、周武王时期还是口头标准,到了周公辅佐成王的时代,规章制度就印出来了。封国按公、侯、伯、子、男等五个级别给封号,圈地面积按三个标准执行。《礼经》上有明确记载:“古者公侯仅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这里的“里”是中国古代的度量标准,换算成今天通行的“公里”,数字还要打个大折扣,最大的封国100平方里=5公里×5公里=25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一个小乡镇的版图面积;最小的封国50平方里=5公里×2.5公里=12.5平方公里,比今天大点的村子还要小。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王毁军而纳少师。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

如果不喜欢读古文也不要紧,可以暂且不管这段文字说了些什么,记住两个关键词和一句话就行了,即:“楚子”“随侯”和“汉东之国随为大”。

大家可能已经计算出了随国和楚国的版图面积了,随国是“侯爵”,享受头等待遇,封地是25平方公里,而楚国只是“子爵”,封地只有12.5平方公里。用今天的行政级别做比较,随侯若是省部级的话,那么,楚子就是县团级。

周王室为什么要这样区别对待随国和楚国?

根据“一国两名”的考古成果,西周初年的随国也称曾国,也就是擂鼓墩1号墓主曾侯乙的祖先,现在已经查明,首任曾侯(随侯)就是战功赫赫的南宫适,他是周文王的青年时代的小伙伴,也是周武王的亲密战友,还是两代君主最信任的大将军,后来又为周成王拱卫南方立下汗马功劳。

根据《史记·楚世家》的记载,楚人先祖鬻熊辅佐周文王灭商有功,周成王念其功劳,封鬻熊曾孙熊绎为子爵,建国于丹阳。

这些年又有些新发现,楚人是帝颛顼高阳的子孙,在上古时期一直有封地,文王时期在陕西的丹江流域建国,武王时期把他们迁到了边境线的最南边,成王时期让他们在湖北荆州的江陵地域建国,面积就一个小村子那么大。

受电视剧《芈月传》的误导,很多人以为楚王姓芈,实际上楚王的祖先颛顼姓嬭,“女”字旁的姓氏都是资深贵族的标志,如姬、赢、姜、姚等。因为秦、楚仇恨太深,秦始皇灭掉楚国后,为了羞辱楚王的祖宗,强迫史官将历史文献中的嬭改成了芈,夺去其贵族标志,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还原历史情境的影视剧中的楚王应该姓“嬭”;擂鼓墩出土的镈钟铭文记载,楚惠王的真名叫“酓章”,但翻译过来变成了“熊章”,这也是秦始皇下令干的,不准他们使用高贵的“酓”,一律改成姓低贱的“熊”——国家亡了,连祖宗的姓氏也弄丢了,真是悲催啊!

还要顺便说一句,秦以前的姓、氏、名是各自独立的,姓是大家族共有的,氏是大家族的一个分支,比如楚惠王真实而完整姓名应是嬭姓、酓氏、章名。

情况差不多说明白了,南宫适是当朝大将军,靠功劳吃饭,而芈熊家族是靠祖先的名声吃饭,虽然支持周王室打垮了商纣王,但只是关键时刻选边站而已,贡献非常有限,最后,南宫适封了侯爵,封地25平方公里;楚人只封了子爵,封地12.5平方公里。

所以,西周时期的随国比楚国的地域大一倍,随侯与楚子的爵位高两级。

那么,后来楚国的面积和实力为什么远超了随国?楚子又为什么变成了楚王?

这个问题有点一言难尽,须从一位著名的美女说起,她叫褒姒。

周公旦辅助周成王大封天下后,又印发了《周礼》,依法治国,确保了西周天下270多年相安无事。

自周幽王娶了大美女褒姒后,自己先把《周礼》撕了当手纸,麻烦事就一件接着一件来,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就有两件。

第一件是因为周幽王太喜欢褒姒了,以至对她百依百顺,不仅废了王后和太子,还要把废太子宜臼杀掉。亲爹杀亲儿子,这事太不厚道了!周幽王居然也答应了!幸亏这宜臼身体还不错,估计两条小腿也生得比较长,趁老爹磨刀的功夫,一口气跑到了舅舅家。他舅舅是申国侯,也有武装部队,就暂时性命无忧了。

第二件仍然是因为周幽王太喜欢褒姒了,为她开发了一款“烽火戏诸侯”的游戏,褒姒寂寞时想热闹一下,周幽王就叫人点亮烽火台上的紧急信号,周边的诸侯们就屁颠屁颠带着部队赶来了——这是老规矩,不来会杀头的。问题是这事也不怎么厚道,诸侯们累得半死赶来,只能获得褒姒的一个“好玩”的点赞,周幽王笑着说:“没事,闹着玩的,回去吧!”如是者三,大家就懂了。

申侯是谁?姜太公的后代,那么优秀的祖传基因,怎会是一盏省油的灯?暗暗联络了几个相好的诸侯,在一个风高月黑夜,带着一支突击队闯入了京城,当烽火台的紧急信号再燃起时,连鬼都不相信真有紧急情况,周幽王和褒姒的小命就这样丢了。

废太子宜臼东山再起,入主王室,成为传说中的周平王。

这起事变打破了天下270多年来的平静,“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的大戏正式开演,而且一集比一集更精彩,《周礼》渐渐地真成废纸了。这也难怪,既然天子亲自做示范,大家岂有不效仿之理?

周幽王死的很惨,但没多少人同情他;周平王的王冠上有他亲爸的鲜血,戴在头上很不踏实;申侯貌似打了个抱不平,但弑君的那口“大锅”总归是要背的,也不好意思上街玩耍。最后,大家一合计,将都城从镐京迁到了洛阳,史称“平王东迁”。

这次王室大搬家是公元前770年完成的,史学家将这一年定为西周结束、东周开始,后来因为有《春秋》和《战国策》两部史书先后记录了东周时期的故事,因此又细化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段。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故事最多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化大繁荣的时期,但我们在这里不作探讨,重点关注一下各封国版图面积的变化。

无视了《周礼》的约束,各路诸侯脑洞大开,觉得“自留地”太小的那部分人便开始动心思抢占别人地盘,所以,兼并他国土地的战事屡见不鲜,第一个强大起来的是郑庄公。

郑国受封要比随国晚200年,首任郑伯就是庄公的爷爷(后来称为郑桓公),初始爵位“伯”比随侯还低一个等级,地盘也只有12.5平方公里。郑庄公继位时,郑国(现郑州、新郑一带)已抢占了不少别人的地盘了,周平王带着“联合国”部队去教训他,反而被他打得一败涂地,结果当然就“悲催”了,首先是天子的脸面被郑国拿去当抹布了,其次是参与“联合国”行动的那几个封国从此消失了。郑国一举成为暴发户,不仅国土面积扩大了好几倍,野心也同时膨胀了好几倍,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威逼周平王签发的第一个文件就是将“郑伯”升格为“郑公”,这是诸侯国最高级别了。

郑庄公的成功给楚子打了一针兴奋剂,当年在南蛮觅食的小封国,靠着祖上良好的基因和文化素质,不仅站稳了脚跟,还一天天壮大起来,成为了江汉平原上实力最强的封国。再加上处在周王室的边界线上,向外扩张也不触犯《周礼》的规矩,所以,实际国土面积早已比随国大了。

越强大楚子心里越难受,原因是辈分实在是太低了!

很早就想找周王室要个说法,但没先例不好意思开口,既然郑国已开了先例,那就没必要再害羞了。

说干就干,撸起袖子加油干!楚子在灭了周边最大的封国“权国”(今当阳市一带)后,于公元前706年挥师东进至随国边境,就有了“汉水以东随为大”那段对话。此时,史书记载的仍然是原始级别“楚子”与“随侯”。

可能是楚国退兵时随侯答应了向天子转述“升级”的请求,又过了两年,随侯给楚子的“说法”是“不行”。

楚子熊通大怒,并破口大骂周天子不够意思,然后发了一则通告,既然请求升级不批,那就索性不用批文了,什么公爵、侯爵也不要了,干脆一步到位,直接自封为“王”算了。此后,楚子就变成了“楚王”,称号与周天子平起平坐了。

这位“楚武王”首开了“封王”不要周天子批文的先例,诸侯们从此就“不把天子当干部了”,想要什么封号“自封”就是了。

到了楚庄王时代,楚国成为了天下第一强国,把曾经的第一强国郑国也收了,军队打到了黄河边,远远地可以瞧见周天子的办公室了。虽然也“称王”了,但他知道自己的王冠是在“淘宝网”上买的,很想把周天子头上的那顶摘下来,但嘴里又不好说,就变着法问周天子的使者:那九口大鼎各有多重?这就是“问鼎中原”一词的来历。

此时,楚国的国力和版图已远超随国,要灭随国已是分分钟的事情,但因为对周王室还心存顾忌,又知道随国是周天子的铁杆“随从”,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所以,就跟随国签订了“和平协议”,“国与国”的关系继续保持。到了楚昭王时代,楚国首都被吴国攻破,楚昭王躲到了随国才逃过一劫,自此,楚国与随国又交好了许多年,直到公元433年曾(随)侯乙去世,楚惠王还送来一份厚厚的葬礼。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随侯一直认为自己是天子最信任的人,必须带头遵守《周礼》,始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觅食,拒绝改革开放也就放弃了发展机遇,最后被楚国兼并是自然的了。

固守过去就放弃了未来——这就是小楚国兼并大随国的根本原因。

固步自封害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