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故事 商鞅为何惨遭车裂?
商鞅(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本名公孙鞅,卫国(今河南濮阳)人,也叫卫鞅,后来在秦国被封为商君,因而 又叫商鞅。商鞅是战国时没落贵族的后裔。在秦国当丞相十年,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贡献,是在秦国实行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并对战国、秦汉间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因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由于变法触动了保守贵族的利益,待孝公死,太子立,商鞅遭车裂之刑而死。
舌战守旧派,取信于君
商鞅曾受李悝、吴起等人的思想影响,从小就喜欢“刑名之学”,刻苦学习,潜心研究治国之道,到了青年时期,他已经成为一个有学问有才干的人了。刚开始, 他在魏惠王的相国公叔座手下做一个小官,公叔座看出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很重视他。公叔座病危时,曾向魏惠王推荐商鞅继任魏相,并建议,若不用商鞅就把他 杀了,决不能让他离开魏国,否则,他无论跑到哪里都会对魏国的江山有威胁。魏王还以为公叔座是病的太重了,说的是胡话,并没有把他说的那些话当回事。既没 有重用商鞅,也没有杀他。直到后来秦国灭魏时,他才后悔自己没听公叔座之言。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秦国比 较落后,秦孝公为了使秦国强大起来,实现自己称霸的野心,决心征召有才能的人为他出谋划策。他在求贤诏令中说:“谁能想出好办法使秦国强盛,就可以做高 官,还能得到赐封的土地。”商鞅在魏国也听到这个消息,他在魏国得不到重用,正有点怀才不遇的感觉,于是,他决定到秦国去碰碰运气。
到了秦国,商鞅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的介绍,才有了与秦孝公见面的机会。商鞅为了摸清秦孝公的底细,前两次会面时,他只讲行帝王之道,秦孝公对此不太感兴 趣,商鞅的话听得他头昏脑胀,差点就睡着了。第三次,商鞅知道该换话题了,通过前两次的谈话,他已经摸清了秦孝公急于称雄于世的心理,就大讲富国强兵之 道,秦孝公听得非常高兴,也有了精神。由于话题投机,两个人在一起谈了很长时间,秦孝公一点也不觉得累。他很赏识商鞅的才学,对商鞅的观点也很赞成。从此 以后,商鞅就开始得到了重用。
取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商鞅就告诉秦孝公,变法一定能使秦国强大起来。刚开始,秦孝公一听能使秦国强大, 就很赞成变法。但是,这一消息公开后,秦国贵族却认为变法会侵犯他们的利益,坚决反对。有那么多的贵族持反对意见,秦孝公也有点犹豫了。于是,他就召集了 一些朝廷大臣在烁阳宫讨论变法是否可行。商鞅说:“古代圣人治理国家,不必照搬旧方法;只要能使国富民强,就不必按旧制度去办,也没有必要遵守老规矩。” 秦孝公认为商鞅讲得有道理。
但是,贵族甘龙却认为商鞅的说法没有道理,他说:“不对!圣贤之人是不用改变民众的习俗来推行教化的,明 智的人是不改变原来的制度来治理国家的。依据旧制度治理国家,官吏熟悉,百姓安定。不按老规矩办事,天下的人就会议论纷纷。”他要秦孝公仔细考虑,不可轻 举妄动,以免上了商鞅的当,造成祸国殃民的局面。
商鞅立即反驳说:“一般的人安于现状,书呆子只会墨守成规。让这两种人做官,只能是 照章办事,无所作为。夏商周三代并不用一种方法治理国家,春秋五霸没有墨守成规才取得霸业。聪明人立法,愚笨的人只能受法的管制;贤明人根据情况变更礼 俗,不贤之人只能受礼俗的约束。”商鞅还是主张秦孝公实行变法,坚定信心才会有所成就。
贵族杜挚也很反对变法,他说:“没有百倍的好处,不必变法;没有十倍的功效,不用更换旧的东西。遵守旧法没有错,依照旧礼不会出偏差。”希望秦孝公维持现状,不必变法。
商鞅毫不妥协地说:“治理国家是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的。古代的制度多了,应该效法哪一种呢?商汤、周武王没有换古制而创建王朝,夏桀,商纣不变更旧规则而灭亡。时代不同了,治理国家不能只按一种办法行事。违反古代制度的,不一定受到非议,因循旧制的也不值得赞扬。”
孝公听了商鞅滔滔不绝的雄辩,大加赞扬,并深有省悟地说:“鄙野小巷的人少见多怪,孤陋寡闻的夫子才喜欢无谓的争论。愚人高兴的,正是明智人感到可怜 的;狂妄人称快的,正是贤能人所担心的。拘泥于世俗的那一套议论,我不再想听了。”这场舌战,商鞅取得了成功,于是,秦孝公就决定要支持商鞅的变法。
公布新法,取信于民
秦孝公下定决心变法,任命商鞅为左庶长(秦国是二十等爵,左庶长是第十级,掌握军政大权),开始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国两次公布了新法,其主要内容有:
一、废除奴隶制的“世卿世禄”制,建立“军功爵”制,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新法规定:凡有军功者,均可得到赐爵、赐地、赐官等奖赏。与奖励军功相联 系,对秦的爵制加以整顿,规定了爵位的二十个等级。宗室(国君的亲属)没有军功的,也不得享受特权,对田宅、臣妾都有明确的规定。与此同时,商鞅变法还规 定了禁止私斗。违犯者按情节轻重,给以不同的处罚。其目的是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这一制度对奴隶主贵族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而对新兴 的地主阶级则是个鼓励。
二、鼓励耕织,发展封建经济。商鞅认为,农业是“本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而商业、手工业是“末业”。新法 规定,凡是一家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就必须分家,否则就要加倍纳税。凡多打粮食和多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劳役和赋税;凡因经商及懒惰而贫困的,其全家则沦为 官府的奴隶。商鞅的“崇本”“抑末”政策,意在发展农业,防止商贾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使秦民专力从耕织和战争中求富。
三、制定严厉 的法令,实行“连坐”。商鞅以严厉的法令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法令制定的原则是“轻罪重刑”,即使犯了很轻的“罪”,也要处以极重的刑罚。据说连 “弃灰于道者”(把灰倒在路上),也要处以黥刑(黥刑是古代一种肉刑,用刀刺刻额颊等处,再涂上墨)。新法还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国家直接 掌握全国的户口数,而且便于互相监督。一家犯法,其它家必须告发,不然就要一同受罚;告发人和杀敌者一样受奖,赐爵一级。
四、普遍实 行县制。商鞅变法前,只是在个别地区设立县。新法规定,全国普遍推广县制,把过去奴隶制的邑、聚等组织都合并为县。他把秦国划分为31个县,每县设立县令 和县丞。从此以后,县就成为封建地方政权的基本组织形式。这些官吏领取俸禄,由国君任免,与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不同,它更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五、开阡陌(纵横道路)封疆(田界),承认土地私有。商鞅下令把过去国有土地上的纵横道路和田界清除掉,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这样就以法律的形式废除了旧的土地制度,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一措施对封建制的确立和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六、统一度量衡。当时的秦国,计量标准极不统一,这给全国范围内的货物交易带来很大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商鞅颁布了标准的度量衡器,统一的办法是: 规定全国的度量衡都必须统一进位制度,即把升、斗、丈、尺作统一规定;制造统一的标准度量衡器,发到全国各地。目的自然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剥削,但是,这 种统一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商鞅拟好新法,就要公布了。但是,怎样才能使人民相信呢?经 过一番考虑,他让手下的人把一根三丈长的木杆竖立在国都的南门,悬赏有能把它搬到北门的,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人敢试。他又接着宣布说:“有能搬去 的,赏给五十金。”看热闹的人更多了,人们都在议论纷纷,还以为商鞅没事干了,要戏耍大家。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刻 赏给五十金,以示信用。通过这件事,人们都相信商鞅说话是算数的。因此,商鞅抓住了这个时机,公布了新法。
这时候,受到许多人的拥 护,但也遭到了旧贵族的反对。在朝廷内部,新旧两种势力斗争更激烈了。当时有人议论新法不便执行的多至千数,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在幕后唆使太子触犯 新法。太子犯法,看你商鞅怎么办?他们还以为这样可以难住商鞅,会破坏变法。商鞅可不是一般人,他一眼就识破了两个人的诡计,于是,就对秦孝公说:“太子 犯法,是老师没有教育好,应该给老师处罚。”秦孝公也同意他的说法,就下令把他俩一个割掉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从此再没有人敢议论新法了。这两个人真是 偷鸡不成反蚀米,原以为可以打击商鞅的新法,没想到却为自己惹来了祸端。他们真是对商鞅恨之入骨!心想:有机会一定要让商鞅血债血偿!为了保证新法顺利实 行,商鞅还杀了贵族祝欢,把捕获的700多个违法乱纪的坏分子押到渭水边上镇压。商鞅虽然一时痛快,但得罪了那么多人,这也造就了他的悲剧下场。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面貌焕然一新。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废除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所有制,确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基本 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秦国从落后国家,一跃而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出现了“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变法失败,惨遭车裂
商鞅采取暴力手段,镇压奴隶主贵族的反抗,因而遭到旧势力的反对。在商鞅相秦十年之后,有一个名叫赵良的人,就代表贵族集团去见商鞅。开始时,赵良劝说 商鞅让位,后来又劝商鞅取消残酷的刑罚,最后威胁商鞅,说他不遵守旧制,早晚要失败的。他还凶狠地说:“孝公一旦死后,秦国想收拾你的人难道还少吗?你的 末日快到了!”商鞅掌握秦国的军政大权,独断专行,因而同地主阶级内部的一些代表人物也发生利害冲突,积怨甚多。商鞅对于这种处境,自己也很害怕,每次出 门,都要有武装卫士的保卫。
孝公二十二年(前338年),秦孝公死了,太子驷即位,史称秦惠文王。太子的老师公子虔报仇的机会来了,他诬告商鞅密谋反叛,惠文王马上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得知消息后立即逃跑。
当他在逃亡路上要求住店时,因没有通行文书,店主又不知他是商鞅,当然不敢收留,否则,他就会与商鞅同罪了。店主对他说:这是“商君之法”的规定。这怪 不得别人,谁让他当初在变法中这样规定呢?无奈之下,商鞅又跑到魏国,魏国人因他设计生擒公子昂,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西河地,对他早已恨之 入骨,拒绝他入境。没有地方可去,他只好回到自己在秦国的封地商邑,组织了一些人马,准备抵抗秦军,但寡不敌众,他还是被惠文王的军队抓获。惠文王以残酷 的刑法“车裂”,把商鞅处死了。
秦惠文王及公子虔等杀死商鞅,这是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并不是新旧两种势力的斗争。因此,商鞅死后,秦国的改革并未停止,封建制继续发展,并不断地得到加强。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秦始皇实行的许多重大政策正是从“商君法”发展而来。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典型、最深刻、最彻底的一次政治改 革,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商鞅本人虽因变法而遭车裂之刑,付出了血的代价,但他变法的伟绩,却永垂青史。
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由于废除井田、奖励耕战等 改革措施触犯了贵族阶层对土地和官职所一向具有的垄断特权,因而遭到了以太子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但是商鞅并没有被这些有权有势的人所吓倒,他 认为法律的制定,并不只是用来制裁老百姓的,自古“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而主张首先惩办那两位唆使太子违抗新法的老师。商鞅的做法,确实起到了“杀鸡 给猴看”的作用。人们看到,就连太子的老师都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于是再也不敢抱有任何侥幸的心理了。经过商鞅的这番努力,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 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曾经辉煌一时的商鞅为什么会落得个失败的下场呢?这是因为任何社会 实践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变法维新更是如此。秦孝公的死,使商鞅失去了权力基础,继位的太子本来就是保守派,再加上商鞅曾对太子的老师进行了惩罚,他们当然 要反过来对商鞅施行疯狂的报复。想方设法将他五马分尸了。商鞅虽然惨遭不幸,但他所开创的变法大业却因顺应了历史潮流而成不可逆转之势,并最终对秦朝的统 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地主阶级政治家商鞅,把人民视为群氓,鼓吹愚民政策。同时,他也是以最残暴的方式镇压人民,来维护封建的统 治政权。如“连坐”法是相当残酷的,它加深了人民的痛苦,因而怨声四起。许多史书也都说,商鞅变法对人民没有什么好处,刑法越来越多,人民敢怒不敢言。也 正是由于这些负面影响,才使商鞅死后而“秦人不怜”,甚至不被司马迁以降的许多历史学家真正理解,不亦令人叹惜!
宋代改革家王安石《商鞅》诗云: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变法也好,改革也好,都是社会的巨大变革。要在较为稳妥的情况下完成这个过程,变法者就不能为达到目的而不惜采用任何手段,要懂得妥协和让步。历史的进 步是要付出代价的,不采用流血的方法,做一些让步,其实代价是最小的。如果商鞅能从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等有利于生产的改革入手,给有军功的人以奖励,但 不废除旧贵族的地位,也许不会踏雷而亡。历史上的法家以严峻着称,动辄采用过激的流血手段,这是他们下场大多不好、又遭指责的原因之一。以轻罪重刑来树立 权威,恐怕事与愿违。
但是,评价一位历史人物主要是看他在历史上的贡献。商鞅变法之后,使秦国富强起来,并为一百多年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为确立和巩固封建制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商鞅的历史功绩,不应以个人品德上的残苛来贬低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商鞅变法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并对战国、秦汉间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因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由于变法触动了保守贵族的利益,待孝公死,太子立,商鞅遭车裂之刑而死。
舌战守旧派,取信于君
商鞅曾受李悝、吴起等人的思想影响,从小就喜欢“刑名之学”,刻苦学习,潜心研究治国之道,到了青年时期,他已经成为一个有学问有才干的人了。刚开始, 他在魏惠王的相国公叔座手下做一个小官,公叔座看出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很重视他。公叔座病危时,曾向魏惠王推荐商鞅继任魏相,并建议,若不用商鞅就把他 杀了,决不能让他离开魏国,否则,他无论跑到哪里都会对魏国的江山有威胁。魏王还以为公叔座是病的太重了,说的是胡话,并没有把他说的那些话当回事。既没 有重用商鞅,也没有杀他。直到后来秦国灭魏时,他才后悔自己没听公叔座之言。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秦国比 较落后,秦孝公为了使秦国强大起来,实现自己称霸的野心,决心征召有才能的人为他出谋划策。他在求贤诏令中说:“谁能想出好办法使秦国强盛,就可以做高 官,还能得到赐封的土地。”商鞅在魏国也听到这个消息,他在魏国得不到重用,正有点怀才不遇的感觉,于是,他决定到秦国去碰碰运气。
到了秦国,商鞅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的介绍,才有了与秦孝公见面的机会。商鞅为了摸清秦孝公的底细,前两次会面时,他只讲行帝王之道,秦孝公对此不太感兴 趣,商鞅的话听得他头昏脑胀,差点就睡着了。第三次,商鞅知道该换话题了,通过前两次的谈话,他已经摸清了秦孝公急于称雄于世的心理,就大讲富国强兵之 道,秦孝公听得非常高兴,也有了精神。由于话题投机,两个人在一起谈了很长时间,秦孝公一点也不觉得累。他很赏识商鞅的才学,对商鞅的观点也很赞成。从此 以后,商鞅就开始得到了重用。
取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商鞅就告诉秦孝公,变法一定能使秦国强大起来。刚开始,秦孝公一听能使秦国强大, 就很赞成变法。但是,这一消息公开后,秦国贵族却认为变法会侵犯他们的利益,坚决反对。有那么多的贵族持反对意见,秦孝公也有点犹豫了。于是,他就召集了 一些朝廷大臣在烁阳宫讨论变法是否可行。商鞅说:“古代圣人治理国家,不必照搬旧方法;只要能使国富民强,就不必按旧制度去办,也没有必要遵守老规矩。” 秦孝公认为商鞅讲得有道理。
但是,贵族甘龙却认为商鞅的说法没有道理,他说:“不对!圣贤之人是不用改变民众的习俗来推行教化的,明 智的人是不改变原来的制度来治理国家的。依据旧制度治理国家,官吏熟悉,百姓安定。不按老规矩办事,天下的人就会议论纷纷。”他要秦孝公仔细考虑,不可轻 举妄动,以免上了商鞅的当,造成祸国殃民的局面。
商鞅立即反驳说:“一般的人安于现状,书呆子只会墨守成规。让这两种人做官,只能是 照章办事,无所作为。夏商周三代并不用一种方法治理国家,春秋五霸没有墨守成规才取得霸业。聪明人立法,愚笨的人只能受法的管制;贤明人根据情况变更礼 俗,不贤之人只能受礼俗的约束。”商鞅还是主张秦孝公实行变法,坚定信心才会有所成就。
贵族杜挚也很反对变法,他说:“没有百倍的好处,不必变法;没有十倍的功效,不用更换旧的东西。遵守旧法没有错,依照旧礼不会出偏差。”希望秦孝公维持现状,不必变法。
商鞅毫不妥协地说:“治理国家是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的。古代的制度多了,应该效法哪一种呢?商汤、周武王没有换古制而创建王朝,夏桀,商纣不变更旧规则而灭亡。时代不同了,治理国家不能只按一种办法行事。违反古代制度的,不一定受到非议,因循旧制的也不值得赞扬。”
孝公听了商鞅滔滔不绝的雄辩,大加赞扬,并深有省悟地说:“鄙野小巷的人少见多怪,孤陋寡闻的夫子才喜欢无谓的争论。愚人高兴的,正是明智人感到可怜 的;狂妄人称快的,正是贤能人所担心的。拘泥于世俗的那一套议论,我不再想听了。”这场舌战,商鞅取得了成功,于是,秦孝公就决定要支持商鞅的变法。
公布新法,取信于民
秦孝公下定决心变法,任命商鞅为左庶长(秦国是二十等爵,左庶长是第十级,掌握军政大权),开始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国两次公布了新法,其主要内容有:
一、废除奴隶制的“世卿世禄”制,建立“军功爵”制,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新法规定:凡有军功者,均可得到赐爵、赐地、赐官等奖赏。与奖励军功相联 系,对秦的爵制加以整顿,规定了爵位的二十个等级。宗室(国君的亲属)没有军功的,也不得享受特权,对田宅、臣妾都有明确的规定。与此同时,商鞅变法还规 定了禁止私斗。违犯者按情节轻重,给以不同的处罚。其目的是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这一制度对奴隶主贵族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而对新兴 的地主阶级则是个鼓励。
二、鼓励耕织,发展封建经济。商鞅认为,农业是“本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而商业、手工业是“末业”。新法 规定,凡是一家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就必须分家,否则就要加倍纳税。凡多打粮食和多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劳役和赋税;凡因经商及懒惰而贫困的,其全家则沦为 官府的奴隶。商鞅的“崇本”“抑末”政策,意在发展农业,防止商贾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使秦民专力从耕织和战争中求富。
三、制定严厉 的法令,实行“连坐”。商鞅以严厉的法令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法令制定的原则是“轻罪重刑”,即使犯了很轻的“罪”,也要处以极重的刑罚。据说连 “弃灰于道者”(把灰倒在路上),也要处以黥刑(黥刑是古代一种肉刑,用刀刺刻额颊等处,再涂上墨)。新法还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国家直接 掌握全国的户口数,而且便于互相监督。一家犯法,其它家必须告发,不然就要一同受罚;告发人和杀敌者一样受奖,赐爵一级。
四、普遍实 行县制。商鞅变法前,只是在个别地区设立县。新法规定,全国普遍推广县制,把过去奴隶制的邑、聚等组织都合并为县。他把秦国划分为31个县,每县设立县令 和县丞。从此以后,县就成为封建地方政权的基本组织形式。这些官吏领取俸禄,由国君任免,与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不同,它更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五、开阡陌(纵横道路)封疆(田界),承认土地私有。商鞅下令把过去国有土地上的纵横道路和田界清除掉,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这样就以法律的形式废除了旧的土地制度,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一措施对封建制的确立和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六、统一度量衡。当时的秦国,计量标准极不统一,这给全国范围内的货物交易带来很大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商鞅颁布了标准的度量衡器,统一的办法是: 规定全国的度量衡都必须统一进位制度,即把升、斗、丈、尺作统一规定;制造统一的标准度量衡器,发到全国各地。目的自然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剥削,但是,这 种统一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商鞅拟好新法,就要公布了。但是,怎样才能使人民相信呢?经 过一番考虑,他让手下的人把一根三丈长的木杆竖立在国都的南门,悬赏有能把它搬到北门的,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人敢试。他又接着宣布说:“有能搬去 的,赏给五十金。”看热闹的人更多了,人们都在议论纷纷,还以为商鞅没事干了,要戏耍大家。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刻 赏给五十金,以示信用。通过这件事,人们都相信商鞅说话是算数的。因此,商鞅抓住了这个时机,公布了新法。
这时候,受到许多人的拥 护,但也遭到了旧贵族的反对。在朝廷内部,新旧两种势力斗争更激烈了。当时有人议论新法不便执行的多至千数,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在幕后唆使太子触犯 新法。太子犯法,看你商鞅怎么办?他们还以为这样可以难住商鞅,会破坏变法。商鞅可不是一般人,他一眼就识破了两个人的诡计,于是,就对秦孝公说:“太子 犯法,是老师没有教育好,应该给老师处罚。”秦孝公也同意他的说法,就下令把他俩一个割掉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从此再没有人敢议论新法了。这两个人真是 偷鸡不成反蚀米,原以为可以打击商鞅的新法,没想到却为自己惹来了祸端。他们真是对商鞅恨之入骨!心想:有机会一定要让商鞅血债血偿!为了保证新法顺利实 行,商鞅还杀了贵族祝欢,把捕获的700多个违法乱纪的坏分子押到渭水边上镇压。商鞅虽然一时痛快,但得罪了那么多人,这也造就了他的悲剧下场。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面貌焕然一新。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废除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所有制,确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基本 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秦国从落后国家,一跃而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出现了“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变法失败,惨遭车裂
商鞅采取暴力手段,镇压奴隶主贵族的反抗,因而遭到旧势力的反对。在商鞅相秦十年之后,有一个名叫赵良的人,就代表贵族集团去见商鞅。开始时,赵良劝说 商鞅让位,后来又劝商鞅取消残酷的刑罚,最后威胁商鞅,说他不遵守旧制,早晚要失败的。他还凶狠地说:“孝公一旦死后,秦国想收拾你的人难道还少吗?你的 末日快到了!”商鞅掌握秦国的军政大权,独断专行,因而同地主阶级内部的一些代表人物也发生利害冲突,积怨甚多。商鞅对于这种处境,自己也很害怕,每次出 门,都要有武装卫士的保卫。
孝公二十二年(前338年),秦孝公死了,太子驷即位,史称秦惠文王。太子的老师公子虔报仇的机会来了,他诬告商鞅密谋反叛,惠文王马上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得知消息后立即逃跑。
当他在逃亡路上要求住店时,因没有通行文书,店主又不知他是商鞅,当然不敢收留,否则,他就会与商鞅同罪了。店主对他说:这是“商君之法”的规定。这怪 不得别人,谁让他当初在变法中这样规定呢?无奈之下,商鞅又跑到魏国,魏国人因他设计生擒公子昂,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西河地,对他早已恨之 入骨,拒绝他入境。没有地方可去,他只好回到自己在秦国的封地商邑,组织了一些人马,准备抵抗秦军,但寡不敌众,他还是被惠文王的军队抓获。惠文王以残酷 的刑法“车裂”,把商鞅处死了。
秦惠文王及公子虔等杀死商鞅,这是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并不是新旧两种势力的斗争。因此,商鞅死后,秦国的改革并未停止,封建制继续发展,并不断地得到加强。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秦始皇实行的许多重大政策正是从“商君法”发展而来。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典型、最深刻、最彻底的一次政治改 革,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商鞅本人虽因变法而遭车裂之刑,付出了血的代价,但他变法的伟绩,却永垂青史。
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由于废除井田、奖励耕战等 改革措施触犯了贵族阶层对土地和官职所一向具有的垄断特权,因而遭到了以太子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但是商鞅并没有被这些有权有势的人所吓倒,他 认为法律的制定,并不只是用来制裁老百姓的,自古“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而主张首先惩办那两位唆使太子违抗新法的老师。商鞅的做法,确实起到了“杀鸡 给猴看”的作用。人们看到,就连太子的老师都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于是再也不敢抱有任何侥幸的心理了。经过商鞅的这番努力,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 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曾经辉煌一时的商鞅为什么会落得个失败的下场呢?这是因为任何社会 实践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变法维新更是如此。秦孝公的死,使商鞅失去了权力基础,继位的太子本来就是保守派,再加上商鞅曾对太子的老师进行了惩罚,他们当然 要反过来对商鞅施行疯狂的报复。想方设法将他五马分尸了。商鞅虽然惨遭不幸,但他所开创的变法大业却因顺应了历史潮流而成不可逆转之势,并最终对秦朝的统 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地主阶级政治家商鞅,把人民视为群氓,鼓吹愚民政策。同时,他也是以最残暴的方式镇压人民,来维护封建的统 治政权。如“连坐”法是相当残酷的,它加深了人民的痛苦,因而怨声四起。许多史书也都说,商鞅变法对人民没有什么好处,刑法越来越多,人民敢怒不敢言。也 正是由于这些负面影响,才使商鞅死后而“秦人不怜”,甚至不被司马迁以降的许多历史学家真正理解,不亦令人叹惜!
宋代改革家王安石《商鞅》诗云: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变法也好,改革也好,都是社会的巨大变革。要在较为稳妥的情况下完成这个过程,变法者就不能为达到目的而不惜采用任何手段,要懂得妥协和让步。历史的进 步是要付出代价的,不采用流血的方法,做一些让步,其实代价是最小的。如果商鞅能从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等有利于生产的改革入手,给有军功的人以奖励,但 不废除旧贵族的地位,也许不会踏雷而亡。历史上的法家以严峻着称,动辄采用过激的流血手段,这是他们下场大多不好、又遭指责的原因之一。以轻罪重刑来树立 权威,恐怕事与愿违。
但是,评价一位历史人物主要是看他在历史上的贡献。商鞅变法之后,使秦国富强起来,并为一百多年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为确立和巩固封建制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商鞅的历史功绩,不应以个人品德上的残苛来贬低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上一篇:揭秘:刘秀不杀功臣之谜
- 下一篇:莎车王请置西域都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