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一鸣惊人 楚庄王的故事

一鸣惊人 楚庄王的故事

  秦国打败晋国以后,一连十几年两国没有发生战事。可是南方的楚国却一天比一天强大,一心要跟中原的霸主晋国争夺地位。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新即位,做了国君。晋国趁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又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兵争霸权。

  无奈楚庄王不听那一套,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听音乐,什么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这样窝窝囊囊地过了三年。他知道大臣们对他的作为很不满意,还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谁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决心去见楚庄王。楚庄王正在那里寻欢作乐,听到伍举要见他,就把伍举召到面前,问:“你来干什么?”

  伍举说:“有人让我猜个谜儿,我猜不着。大王是个聪明人,请您猜猜吧。”

  楚庄王听说要他猜谜儿,觉得怪有意思,就笑着说:“你说出来听听。”

  伍举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心里明白伍举说的是谁。他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过了一段时期,另一个大臣苏从看看楚庄王没有动静,又去劝说楚庄王。

  楚庄王问他:“你难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吗?”

  苏从说:“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够听我的意见,我就是触犯了禁令,被判了死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楚庄王高兴地说:“你们都是真心为了国家好,我哪会不明白呢?”

  打这以后,楚庄王决心改革政治,把一批奉承拍马的人撤了职,把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提拔起来,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一面制造武器,操练兵马。当年,就收服了南方许多部落。

  问鼎中原

  楚庄王六年,到中原(河南)打败宋国,小试身手并且熟悉中原的环境。八年亲自率领大军北上,去周都洛邑(河南洛阳)南边的陆浑,打败当地的戎族。

  赢得胜利以后,在洛邑郊外公然阅兵,并且在黄河饮马,展示楚军的实力。楚军来到周王室的边境,周定王很惶恐,派使臣王孙满去慰劳。庄王接见他,询问九鼎的轻重大小。九鼎相传是夏禹铸造的,代表九州,是国宝和天子权力的象征。

  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王孙满说:“大王您别忘了,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庄王无话可说。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问鼎中原意即某人有非分之想,通常指觊觎王位。

  「观兵周疆、问鼎轻重」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代表楚国进入空前强盛的时代,并且对中原构成威胁。

  王孙满劝他不必打听鼎的轻重,为政的重点在「德性」而不在「实力」(在德不在鼎。)当年周成王占卜,上帝赐给周王室七百年基业,允许三十位君主当政。现在周的道德虽然衰微了,但是天命并没有改变。

  「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庄王认为王孙满讲得没错,楚国还没有灭掉周朝的条件。他不再放话,班师回国了。

  平定若敖氏

  庄王九年,观兵周疆凯旋回来。部队刚刚打完仗,又长途跋涉了,非常疲惫。令尹子越(鬪越椒)对「贾氏掌握兵权」这件事不满,趁庄王不在占据了郢都,发动声势浩大的叛乱,又率领部队去郢都郊外拦截庄王。

  庄王想跟子越妥协,要求双方和平相处,他可以用「文、成、穆三位先王的子孙」当人质,保证不会加害子越。子越拒绝,这表示非决战不可了。庄王率领部队迎敌,双方在皋浒(湖北襄阳)遭遇。

  子越连射两箭,一箭射在铜钲(鸣金收兵的用具)上,一箭穿过车盖,都几乎射中楚庄王。实在是孔武有力啊!部队产生恐慌,纷纷向后退。楚庄王赶紧派人到部队里传话:「过去文王攻打息国,得到三支利箭。子越偷走两支,现在已经射完了。」御林军这才稳定下来。

  庄王亲自击鼓,鼓励战士往前进攻啊。部队向敌人靠近,神箭手养由基搭上箭,射杀了子越,若敖氏的部队开始溃散。楚人失去这个战神家族,固然很伤心,但内乱外患终于平定,庄王掌握了国家的军政大权,局势稳定下来,可以准备北上争霸了。

  绝缨之宴

  楚庄王平定叛乱后大宴文武群臣,宠姬嫔妃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到夜晚仍未尽兴。楚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

  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这时一位朝臣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缨带。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并希望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

  楚庄王听完,却传令不要点燃蜡烛,而是大声说:「寡人今日设宴,与诸位务要尽欢而散。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

  听楚庄王这样说,大家都把帽缨取下,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此次君臣宴饮,旨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煞风景?

  过了三年,晋国和楚国交战,有位武将名叫唐狡总是在前面冲锋陷阵,五度交锋五度奋勇作战,带头击退了敌人,最后终于获得胜利。楚庄王讶异地问他说:「我的德行浅薄,又不曾特别优待你,你为什么毫不犹豫地为我出生入死到这样的地步呢?」那位武将回答说:「我本就该死!从前喝醉而失去了礼节,君王您隐忍而不诛杀我。我始终不敢因为君王您蔽荫的德行而不显扬地加以报答,常常希望自己能够肝脑涂地,用颈上的热血溅到敌人身上很久了!我就是那天晚上帽带断了的人哪!」。

  以后,楚庄王又请了一位楚国有名的隐士孙叔敖当令尹(楚国的国相)。孙叔敖当了令尹以后,开垦荒地,挖掘河道,奖励生产。为了免除水灾旱灾,他还组织楚国人开辟河道,能灌溉成百万亩庄稼,每年多打了不少粮食。没几年工夫,楚国更加强大起来,先后平定了郑国和陈国的两次内乱,终于和中原霸主晋国冲突起来。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今河南郑州市东)和楚国发生了一次大战。晋国从来没有打过这么惨的败仗,人马死了一半,另一半逃到黄河边。船少人多,兵士争着渡河,许多人被挤到水里去了。掉到水里的人往船上爬,船上的兵士怕翻船,拿刀把往船上爬的兵士手指头都砍了下来。

  有人劝楚庄王追上去,把晋军赶尽杀绝。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濮失败以来,一直抬不起头来。这回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总算洗刷了以前的耻辱,何必多杀人呢?”

  说着,立即下令收兵,让晋国的残兵逃了回去。

  打那以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就成了霸主。

  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到楚庄王,前前后后总共五个霸主。历史上通常称他们是“春秋五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