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揭秘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钜鹿之战的发生地为秦钜鹿郡,但当时郡治并不在今钜鹿县,而是在今平乡县境。就平乡的地形而言,该县地形为古黄河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地势平坦。《读史方舆纪要》谓平乡,“盖邑之为地,外高中卑,浸淫所不能免也”,是一无险可守的城市。然而,正如孟子所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虽然平乡这样兀立于平旷之地的城市不利于长期坚守,但此地却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颇为著名的城市防卫战的胜利。钜鹿之战不仅重挫秦军的主力,而且改变了双方的军力对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促使秦王朝的最后崩溃。

后面内容更精彩

钜鹿之战,自然以项羽及其麾下的楚军为首功,但其他参战方也为这一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他们的贡献却似乎被有意无意地轻视乃至忽略。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的记载,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项羽大破秦军于钜鹿下,正月,虏王离,二月,破章邯,四月再破章邯,但直到七月,章邯才在自以为见疑朝廷的情况与项羽洽降,此时距项羽在钜鹿开战已过去近八月之久,由此可知秦军即使在屡败之后,实力也依然不可小觑。在这样长期的战斗中,除了楚军,其他各诸侯军也当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以浓墨重彩着力渲染项羽及楚军的奋勇,他首先陈述当时的局势:“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陈馀为将,将卒数万人而军钜鹿之北,此所谓河北之军也。”

章邯何以敢在楚军并未彻底失败的情况下就挥师北上攻击赵国?首先,在定陶一战,秦军不仅重创楚军,且击杀楚军的统帅项梁,而此时不过一偏将的项羽,其能力尚未得以充分展现,章邯对他不可能予以足够地重视,因此才会做出项梁既死,楚地之兵暂不足忧的判断;其次,秦赵历史上嫌隙甚深,长平之战以后,彼此更视对方为势不两立的死敌,而恰在此时,赵国发生内讧,大将李良袭击邯郸,弑赵王武臣,张耳、陈馀仓皇逃脱,收兵得数万人,另立赵氏后人赵歇为王,北居信都。李良进兵攻击陈馀,被陈馀击败,穷途末路,于是走归章邯愿为接应。有此里应外合,扑灭赵国的良机,章邯自然以为机不可失,于是挥师北上,意欲先定河北,以绝秦之大患。

因有李良的接应,秦二世三年十月,北上的秦军击破邯郸大败赵军,将邯郸之民徙于河内,并平毁其城郭。张耳与赵王歇见秦军势大,遂放弃信都,入钜鹿城坚守,而秦军很快杀到,开始攻城。所幸的是,赵之君臣没有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筐里,丞相张耳奉赵王坚守城垣,而大将军陈馀则北收常山之兵数万人,驻军钜鹿之北,成犄角之势,遥相呼应。《尉缭子守权 第六》里讲:“攻者不下十余万之众,其有必救之军者,则有必守之城;无必救之军者,无必守之城。”假如此时赵国军力全部猬集城中,毫无后顾之忧的秦军也许会轻易攻陷钜鹿,因有陈馀部数万人驻军钜鹿之北,使得秦军心有余悸。

<!-- shwc end -->

此时,章邯以一部驻扎钜鹿南的棘原,另一部自漳河筑甬道直抵钜鹿城下接济王离所部。王离遂兵食多,急攻钜鹿,而钜鹿城中食尽兵少,危如累卵,赵国军民拼死抵抗近三个月。 在此危急时刻,赵国向各诸侯求援,诸侯担心唇亡齿寒,自然各派援军救赵,但由于自揣实力不济,且又震于章邯连战连胜之威,故多逡巡不前,不敢率先向秦军发动攻击。此时,身在安阳(今曹县)的项羽不忍其忿,击杀宋义,自领楚军,于秦二世三年十二月,先“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后面内容更精彩

仅从此段文字看,似乎攻击秦军的只有项羽所部,但当时的形势是,燕、齐、楚等国闻赵急,皆来救援,张耳之子张敖亦北收代兵,得万馀人,前来援助。这几支援军皆驻扎于陈馀军旁,虽然互不统属,有兵合力不齐的通病,但在楚军攻击秦军时,陈馀、张敖自然会首先响应。而其他诸侯军自然不会毫无动作。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里可见:“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王离围之。陈馀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军钜鹿北。章邯军钜鹿南棘原,筑甬道属河,饷王离。王离兵食多,急攻钜鹿。钜鹿城中食尽兵少,张耳数使人召前陈馀,陈馀自度兵少,不敌秦,不敢前。数月,张耳大怒,怨陈馀,……(陈馀)乃使五千人令张d、陈泽先尝秦军,至皆没。”在楚军未到之前,陈馀虽拥兵数万,但自揣不足以破秦,故隐忍不发,迫于张耳的催逼,他不得已先用五千人发起攻击,结果基本覆灭。这次自杀式的攻击给秦军造成了一些损失,使正在攻城的秦军有芒刺在背之忧,不得不提高对钜鹿外围援军的警戒。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分散秦军的注意力,减轻钜鹿城内的防守压力。

在当阳君英布与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之后(《史记・黥布列传》则记录为:“项籍使布先渡河击秦,布数有利,籍乃悉引兵涉河从之,遂破秦军,降章邯等。”)但无论是战少利还是数有利,当是都取得一些有限的战术胜利),陈馀感到战机将至,敦请项羽从速以主力渡河,项羽根据自己对战场形势的判断,果断地接受了这一请求,于是率全部楚军渡河来战。从这条记载来看,陈馀既向楚军提出这样的建议,那在楚军奋击秦军的时候,赵军各部守土有责,想来也绝不会袖手旁观。

“当是时,燕、齐、楚闻赵急,皆来救。张敖亦北收代兵,得万馀人,来,皆壁馀旁,未敢击秦。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间自杀。卒存钜鹿者,楚力也。”“卒存钜鹿者,多赖楚力”,这一论断自然不错,但从这段文字也可以清楚地发现,至少在项羽攻击王离大军的时候,各诸侯军也纷纷出动,加入了战斗,有力地促成了这支秦军的彻底覆亡。

以秦兵的顽强,项羽只携三日之粮,奋击秦军,在兵法上虽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说法,可一旦秦军顶住了楚军凶猛的攻势,仅携三日粮的楚军则很有可能陷入进退维谷的窘境,那样一来,钜鹿难保不成为第二个长平。项羽之所以胆敢如此冒险,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钜鹿外围至少还有十多万各路援赵军的基础上的。正是由于这些援军的存在,当楚军奋击秦军时,秦将因有后顾之忧,必不能以全力对付楚军。一旦彼此形成胶着之势,其他援军见有机可乘,也自然会在秦军侧后发起攻击,如此多方夹击,秦军自然不支,而事实也果然证明了他这样的预判。

此战的凶险程度,激烈程度是秦汉之交历次战役所罕见,按《项羽本纪》的记载,楚军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围绕甬道的争夺,秦楚大军即九度苦战,而三位秦将,一战死,一被虏,一自焚,可见当时秦军的顽强。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载,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於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这段文字,至少透露出两条信息,其一,赵将李齐贤,战於钜鹿下,既曰“下”,则此人之成名便不是因为守城而是因为野战;其二,在项羽、英布、蒲将军等一干名将在钜鹿之下大放异彩的同时,此人仍能脱颖而出,令后人对其称赞不已,使文帝对其每饭不忘,则其人当时的表现将是何等地突出?

相比于真实的历史,有限的文字记录总难免挂一漏万,于是后人不得不千方百计地寻找某些蛛丝马迹以窥堂奥,即如这位在钜鹿成名的赵将李齐,在与其同时代人的纪传里,何尝有一言涉及?如果不是冯唐在极偶然的情况下得一机缘与文帝晤谈,如果不是文帝当初作代王,而代在战国时又恰是赵的北边,如果文帝不是因此而从其尚食监高那里听到过赵将李齐战於钜鹿城下的英雄事迹,那今天我们还会得知这样一条可佐证赵军也曾奋击秦军的旁证吗?

吕思勉先生在其《三国史话》的楔子中讲,“历史上的事实,所传的,总不过一个外形,有时连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们根据事理去推测他、考证他、解释他。”有关钜鹿之战中赵军及诸侯军作用的真相,在有关史料缺乏的情况下,是不是也可以调动一下合理的想象力,根据事理来做一点推测、判断、阐释呢?

<!-- shwc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