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马关条约签署背后:日本窃取中方电报密码

细心的谈判对手

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偕子李经方等中方谈判人员抵达日本马关,当天即在船内居住。马关是

日本

本州西南端的港口,隔关门海峡与九州相望,本名“赤间关”或“赤马关”。江户时代的日本汉学家按汉文的风格将“赤马关”缩写成“马关”,1902年又改称“下关”,沿用至今。

日方安排的谈判地点在马关的春帆楼,是个小有名气的饭馆,以善于烹调河豚鱼着称,四周景色宜人。3月20日下午2点半,双方谈判人员在春帆楼二楼的一间屋子里,开始了这场关系两国命运的谈判。代表日方谈判的全权大臣是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他们很细心,考虑到李鸿章已72岁高龄,特在他的座位旁添设了一只取暖的炭火盆;并将距离春帆楼步行五六分钟远的引接寺整理一番,供李鸿章居住,以免他住在船上过于辛苦。

不过,大和民族的细心绝不仅仅体现在照顾谈判对手的生活上。一个并非尽人皆知的史实是,日方有效地利用了信息手段,掌握了中方的一举一动。李鸿章对日谈判的所有想法及行动,都要向北京拍发密电,经总理衙门向光绪帝请旨。这些往来电文均有案可查,看看《李文忠公全集》中的“寄译署”和“译署来电”部分就清楚了。

但是很不幸,中方的电报密码此时已经被日方掌握了。

日本人的照会用了中文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早在甲午战争爆发前,中国驻日公使汪凤藻与日本外务省曾反复磋商从朝鲜共同撤军问题。1894年6月22日,外务省送来了一份长长的外交照会,表示日本政府不仅不撤军,反而决定增兵。这在甲午战争史上被称为“第一次绝交书”。

绝交归绝交,但日本人的服务还是周到的,他们事先将这份外交照会译成了中文。这其实是个不同寻常的举动,因为这种照会本应是日文的。被谈判搞得焦头烂额的汪凤藻,显然没有过多地考虑外务省的这一反常举动,日军在朝鲜本已占优势,再增兵那还得了?必须立即电告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