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中国“千年奇丐”的武训先生究竟是什么乞丐?
1896年12月5日,中国历史上最悲情的乞丐武训死了。晚清上到慈禧、光绪,下到山东老百姓都非常惊讶,又是表彰、又是塑造雕像。武训的知名要感谢左宗棠手下三大将之一(另两位为新疆巡抚刘锦棠、王德榜)的山东巡抚张曜(1891年已经故去)。武训的故事被发扬后,不仅仅是晚清,到了民国也非常被人推崇。我孤陋寡闻,在我的头脑中,乞丐应该是自人类有伤残、财富不均开始就存在的了。这么多年中,除了朱元璋是乞丐皇帝外,除了传说的洪七公等虚构人物外,历史真实人物中,没有人能比得了他了。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就非常推崇他,并以他为榜样身体力行兴办教育。然而,一部以它的名字为名的影片《武训传》在1951年2月上映后风靡全国,然而,3个月后,因为最高领袖的言辞批判,《武训传》和《武训》受到了强烈的批判。1966年,红卫兵将他墓中的残骨敲碎散扬。直到2012年,《武训传》的片子才被以仅供研究的名义重新面世。
这位乞丐,生前感天动地,死后惊天动地。他到底做了什么事儿?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武训这个人。
武训,今山东聊城冠县(堂邑县)柳林镇武庄人。因家穷,没有知识,父母便以他排行老七,叫他武七。武训7岁丧父,乞讨为生。14岁后,出外当佣人。因为从小乞讨,不被人尊敬不说,就是被平视的机会都少,导致他有逆来顺受的性格特点。为此,别人都欺负他,他一般也不敢反抗。做完3年工后,雇主欺负他什么都不懂,告诉他工钱已经结了。
武七再是绵羊、再是兔子,这个肯定不能忍了,因此,便与雇主争辩,结果被雇主及其打手打得口吐白沫。武训一病不起,不吃不说足足三天三夜。他深感不识字、没有文化的苦,总觉得自己这辈子完了。久而久之,他心中有一个想法。
武七居住的武村,有不少同族,看着同族晚辈,武七觉得他们不能再像自己一样了。老子那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名言,在最普通、最穷苦的武训心里竟然生了出来。他要办义学,让那些穷苦的孩子可以上学,不要再让自己的悲剧再在他们身上再现。为此,武训开始了行讨赚钱、攒钱、买地、请老师、招学生办义学的生涯。
为此,他奋斗了一生,虽然最终他拥有了大地主的财产,却没有享受过一天哪怕是中农的生活。他的疯狂举动,被人笑称义学症,清政府在得到左宗棠爱将山东巡抚张曜的上报后,加封其为义学正,并为他起名训。
武训乞讨很有特点,以通俗的歌谣把自己的目的唱出来,同时,辅以各种滑稽动作。在今人看来,其实就是用自虐的形式逗人嘻嘻哈哈,博取钱财。然而,你让一个从小就只知道乞讨、给人磕头、忍受别人打骂的赤贫者,用什么方法赚钱呢?所以,这并不是后人看不起他这种做法,以及对所谓的封建社会权贵富人们动不动就磕头自残的理由。
他的歌谣很简单,例如我乞讨,我积钱,修个义学为贫寒。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再如为人家绩麻缠线时,他就会唱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
据说,他行乞办义学的历程是从咸丰七八年(1857年或1858年),也就是他19岁或20岁时开始的。
经典形象是:手拿铜勺,肩背褡袋,烂衣遮体,边走边唱。
行讨范围是:山东、河北、河南、江苏。
行乞形式:除了传统方式外,还有各种自虐、自我丑化博取人们同情或欢乐下赏钱。例如学蝎子爬、给人做马骑,甚至吃蛇蝎、吞砖瓦。自我丑化就是诸如给人家干活的时候,学一些动物叫,如驴叫时就唱不用格拉不用套,不用干土垫磨道。
同时,他还捡各种破烂卖、给别人打短工。总之,什么都干,只要能赚钱就行,例如做媒红、当邮差等。他把钱省下来,吃一些残羹冷炙、发霉的食品等。他把省下来的钱存放在富人家中,之所以不存在穷人家,有智商的人应该能想得出来原因。但对于富人,他也不放心,打听来打听去,听说举人杨树坊,为人正直,名声很好。
同治七年,武训将分家所得的3亩地变卖,加上历年行乞积蓄,共210余吊(大概一百二十两纹银),交给一位有权有钱的杨举人那里。自己不识字、没有经济头脑嘛。希望他帮自己钱生钱,为此,他唱道:我积钱,我买田,修个义学为贫寒。
因为,举人嘛,从功名上说在村中已经比较高了,左宗棠也不过是举人出身。见一个乞丐要求见,那些把门的小鬼儿们一个个鼻子冲上了天、嘴撇得去了八屋。武七便在举人家门口跪了两天,终于获得了杨举人的接见。当武七把自己的计划说出后,杨举人非常佩服,不但答应帮他存钱,而且自己也出钱帮助他。
武七在有了钱后,开始以三分利息向商人放贷。虽然,三分利算是高利贷了,但是,在民间三分利较为普遍。到了49岁时,他已经买田230亩,攒钱3800多吊(两千两白银左右),从这个程度看绝对算是大地主了。但是,他的生活仍然是赤贫的。
这时,他决定兴办义学,杨举人便想让他娶个媳妇生个子,武七回答道:不娶妻,不生子,我只想修个义学。
第二年,也就是光绪十四年(1888年),武七花4000余吊,在柳林镇东门外建了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
他跪在举人家请他们任教,跪求贫寒人家上学。50余名学生分为蒙班和经班,学费全免,办学经费从置办的田的田租中支出。
开学第一天,武七先拜老师,次拜学生。置宴招待老师时,除了请当地名绅陪吃陪喝外,他还有更大的礼节,他站立门外、磕头进菜,士绅和老师吃完后,武七就把残羹冷炙吃掉。
三十年的时间,武训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理想。武七在办学过程中有一个特点,就是用行乞的方式逼迫不好好教书的先生、不好好学习的穷学生。老师睡觉睡过了头,他跪在地上高唱道:先生睡觉,学生胡闹,我来跪求,一了百了。对贪玩、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下跪泣劝: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
巡抚张曜听闻他的事情后,接见了他并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赐名武七为武训。同时奏请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的匾额。武训的绝世奇行轰动朝野。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
光绪十六年,武七与寺院合作,在馆陶县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
光绪二十二年,武七又靠行乞积蓄,并求得临清官绅资助,在御史巷办了第三所义学。
陶行知先生的《武训颂》对其歌颂道: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公无靠背,朋友无多。未受教育,状元盖过。当众跪求,顽石转舵。不置家产,不娶老婆。为著一件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来自坐古谈今的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