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发火枪,崇祯帝死时身边的唯一武器
明军的火器水平和应用一直是史迷军迷争论焦点。褒贬不一。尤其是明军大规模装备的连发火枪三眼统。网友观点判若云泥。崇者捧天:最早的连发火枪。领先西方150年。最早大规模装备骑兵并应用的主战火枪等。鄙者踩地:射程短,不准。穿透力极差等。
笔者综观中外各式各样的军事史料。以及百度吧里众多勤奋的史迷军迷[ 如潮人。雷厉天。鹰扬铳手等等牛人 ] 找到的关键史料的相互印证。结论是:不得不承认------三眼统在当时的确是超前的超级火器。故综合利用各方面资料。弄出这篇
三眼统应用新考。以正广大无暇深入研究明史和军事史的群众视听。也驳斥一下崇洋媚外的汉奸和非得以今比古,以偏盖全的明黑们。
连发火枪三眼统是明嘉靖年间名臣刘天和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时所创制,发射连珠火药铅弹的。时间约为嘉靖十五年至嘉靖二十一年间(1536-1542年),但是三眼枪早在明初就有了,当时是发射连珠火箭的。咱只取嘉靖十九年也就是1540年为准,那么1540到明亡1644就是用了104年!。。满文老档》中也记录了1621年,努尔哈赤下令,命不善射箭者使用三眼铳。最早见于1618年,后金与明军交战被缴获的三眼统记录,资料来源于明代编年体史籍《筹辽硕画》,其主要内容记万历四十六年 (1618)至泰昌元年(1620)有关辽东长城地区问题的奏疏里可以看出,清军在努尔哈赤时代便已经开始学习使用明军包括三眼在内的火器。到了雍正五年也就是1727年,鸟铳盛行,清军终于下定决心将三眼铳排除在武器装备序列之外。到了雍正五年也就是1727年,鸟铳盛行,清军终于下定决心将三眼铳排除在武器装备序列之外。从努尔哈赤1618年到1727年雍正正式下令废除装备三眼统,期间的清军使用年限便是109年。明清两朝共大规模装备使用了近200年。
明朝还是挺重视三眼,史载明朝各个知名将领都提到过三眼统的使用,百多年间制造和使用规模越来越大。-----可见在它那个战场环境下有其存在的价值。若非在当时大受好评。崇祯也不会临死也搂着三眼逃亡了。
根据戚继光《练兵纪实》,上面多次提到三眼铳,但是在讲解主要装备的时候,根本就不在列。也就是说虽然装备不少,但根本不占编制,当时其实就是战斗时士兵的单兵应急防身兵器。
万历二十三年,史载“三眼枪”大规模装备配发辽东――《明神宗实录》万历二十三年三月庚子:“工部覆蓟辽总督孙矿、抚按李化龙、宋兴祖所请,戊字库旧贮盔甲、弓箭、撒袋及京库旧贮三眼枪快枪,合行量给,以济军兴,他边镇不得援以为例从之。”由此可见当时三眼统已是 [ 京库旧贮。] 是京军的大规模装备。富余旧贮取出也够配发辽东。却 明确[ 他边镇不得援以为例从之。”]。可见当时三眼统仍是朝庭眼中的大威力利器。京军旧贮仍不可随机调运配发他边镇。当然,三眼铳发明后必定经历大规模装备有实战机会的部分边镇明军---取得公认的好战绩----再获准大规模装备京城明军的过程。
至天启朝,“三眼枪”的制造和使用规模已经极大――:《明熹宗实录》天启三年六月甲子:“巡视京营给事中彭汝男等条奏营务九款:……营中所用火器,三眼枪居多,以其轻而便于习也,而力或不及,远惟追风炮最强,宜加意明习,以备奋击。” 《明熹宗宝训》卷4天启四年八月戊申:“谕督师辅臣孙承宗:佛朗机二十副,内提炮八十个、三眼铁铳五百杆。”《明熹宗实录》天启六年三月丁未:“圣谕:得军前灭虏应用神器等件钱粮:头号发巳位,二号九位,九边神炮二百位,虎蹲神炮二百位,头号佛即机一百位,二号佛郎机一百位,铁涌珠炮一百杆,铁连珠炮一百杆,铁三眼铳一千杆,各随用什物全火药二万斤。”《明熹宗实录》天启七年二月乙巳大学士黄立极等题:“……二号佛郎机二十位,三眼铁铳五百杆,随用提炮什物全盔五百顶。”至崇祯朝,“三眼枪”的制造和使用规模越来越大――《崇祯长编》崇祯二年二月戊戌:“大同巡抚张宗衡疏言:时道臣宋统殷造红彝大炮一门,外臣陆续督造精好三眼抢一千余杆。”《崇祯长编》崇祯二年十月:“大同巡抚张宗衡疏言:臣请鸟铳五千杆,又臣新造三眼枪五千杆。”由此可见三眼枪是历经多年实战的检验。效用显要。在崇祯初之前的多次击败强敌的胜仗中立竿见影。立功显赫。才使用规模越来越大。最后三眼枪替代了快枪、神机枪等单管铳,成为主战火器。
三眼枪子弹发射完毕后,亦可作为近战武器。(很好使的铁榔头)。敲击敌披甲的人和无甲的马都好用而且无须久习战法。万历抗日援朝辽东铁骑是装备了三眼铳的。
日本人觉得三眼铳的近距离威力十分惊人,《德川家康・乾坤梦。1》这样描述三眼铳(子母炮):
明军在近身战中使用的是一种拥有着惊人威力的被称作子母枪的火枪。
对于子母炮,参加碧蹄馆战役的武士们是如此描述的:“共有三个枪口。三个枪筒相连。可自由选择发射一次或三次。”
骑马的武士手拿长柄火枪。柄长六尺有余,带有长约一尺的枪身,,其上插有刀刃,故枪身分为两部分,一旦靠近武士就会开枪。(即快枪)
他们的衣服外层是红色的毛毡,里层用铁链连着一块被切割成大约三寸四平方米大的钢片,有着像道服一样长长的下摆。
盔甲是用磨白的钢制成,护臂也是钢制,刀枪不入。
-----由此可见万历抗日援朝时的三眼枪已经是加插有刀刃,成为 明军一器多用的 主战兵器 。史载:明后期。北方军队的野战装备是射程较短但火力猛烈的火器,下文的大炮应该是叶公神铳,也有可能是无敌大将军炮,在三十步发射散弹杀伤密集冲锋的虏马。北方明军一个步骑合成的车营,装备大炮有16位,灭虏炮80位,佛朗机炮256位,三眼枪1984支,火箭7680枝;一个骑兵营,也有灭虏炮35位,小灭虏炮88位,三眼枪888枝;一个水师营有佛朗机炮384位、三眼枪470枝。葡萄牙人史载:他们[明军水师]也有两掌长的滑膛枪筒的手枪,他们把3支,有时4支装在一起,同时发射。当时海战多是近舷接战。和跳帮登船肉搏。三眼铳的散射优势当仁不让的。-----
一个骑兵营,也有三眼枪888枝。灭虏炮35位,小灭虏炮88位,就是说除了拉炮背锅的。几乎人手一支了。
北方军队的野战装备是射程较短但火力猛烈的火器,长情于三眼枪而不喜精准及远穿透力较强的鸟铳。是有特定原因的:
1。 北方野战多。平原战多。对敌骑兵战多。守城战多。 明军常要面对 敌人强悍骑兵和大批步兵的高速冲锋。鸟铳单发单用。装弹慢。一枪不中要害,敌骑兵已冲到近前。要换兵器迎战已太迟。士兵心理压力大。三眼枪加插有刀刃,不用换兵器迎战,挺枪向前已可抵敌。一枪不中要害还可再射。又可3弹齐发,更可射击成片的铁砂。近程命中率大增。再强悍的敌人也难挡三眼枪的近程轰击。不死也伤。不透甲也伤脸。不中人也中马。纵不伤人马也人眼迷马受惊。敌人战斗力大减。士兵心理压力小。明后期守城战多。古代攻城很多都是蚁附,密密麻麻不用瞄准,这时候火力应该比精度重要,那么三眼铳的散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2。 明军进攻时。多以炮轰枪打后,再用骑兵领步兵冲锋。冲到近处时。明军骑兵的弓马并不如满蒙铁骑犀利和射速快。而炮已不可用。就需要有骑马能用的近程压制型火器。散射优势强大的三眼铳轻便,火力猛烈。一器三发后不用换兵器挺枪向前已可直入敌阵。射击的成片铁砂让列阵的敌人避无可避。眼面受伤。人马皆惧。阵线松动。射击的弹头能近程轻易击穿满蒙皮甲和日军的竹甲。由明军骑兵前锋掠阵而过轮番发射的三眼铳----火力持续稳定而猛烈。覆盖面广。可以很好的压制满蒙强悍的骑兵和弓箭手,击散敌阵。亦可以轻易击破日军前置的持超长长矛的步兵枪阵,和无摆屏障挡板的[火枪]铁炮队。射击后炸开的成片白烟也可遮挡敌人鸟铳和弓箭等高精度单发射击的视线。掩护后排明军骑兵的冲锋。这类反复冲锋的战术是明军骑兵最常用的
3。骑兵骑射另一种杀伤方式是破阵后在双方混战时,在后排快速移动寻机快速射击前排正在格斗的敌人。这是明军最怕满蒙铁骑的高招。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满蒙铁骑犀利的弓箭在于射速快和准。穿透力却因人而异。毕竟能开硬弓的人还是小数。史载皇太极打北京:明将祖大寿披重甲身中清军20余矢。仅仅受轻伤而已。可见其穿透力可见一斑。所以别把弓箭的威力想得太强了。当时西方有史实记录的有最牛的强弓手是立射1分钟4箭---6箭。骑射有西方视频为证-----经多年骑马快射苦练的一高手慢吞吞骑马绕圈子15米内快射同一不动靶。1分钟可达20箭---30箭。骑马一快就不准了。----但是视频也确认他射的是很轻的弓。20米内也不一定能透皮甲重创敌人。强弓首先有重量。不可能1分钟举20--30次。强弓难开。不可能1分钟开20次。还带描准。射过箭的都知道弓重。现代比赛弓夹上箭1分钟能开5次的人。已是很有力很熟练了。还不带瞄准。骑马后再一冲刺。颠簸。再高手也顶多能射1分钟4箭---6箭[还是在没反抗无须躲避的情况下。]。故实战骑兵冲刺到40米内后能射出的绝对不超2箭。[40米外轻弓的杀伤力不从心。不然也不会有皇太极打北京之战:明将祖大寿披重甲城下重围中苦战一天。身中清军20余矢。仅仅受轻伤的例子了。可见其穿透力差。]---关键问题是满蒙铁骑兵冲锋是 面对列阵的披甲带盾执矛的明军。明军有盔甲会反抗。且只得面部脚部是40米外怕射的。到40米内骑兵只得不超2箭的机会击伤对手。除了花荣谁能包中手足面门?
所以史载历代骑兵骑射:
一。是靠集团冲锋到敌阵前30--40米处。在尚未松弛的敌阵前横掠而过时快速射击。因为敌阵前横掠而过可以增多射击机会和时间。以求射乱敌阵脚伺机突破。明史载李成梁的辽东铁骑,就极擅长此类战术。《消失的军队》中考古兵马佣得出结论---秦军以弓弩为主的骑兵---[轻兵]也是用此类战术。
[[象《指环王》那样骑兵没有射击掩护就直接冲入矛枪如林的步军阵中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除非对手真的只是无脑的怪兽。----步兵摆个木拍阋沧哺霰乔嗔持住1鹚凳敲枪如林的。]]
骑射如有上几百的骑兵如此呕啡纳洹5娜啡昧姓蟮呐甲带盾执矛的笨重步军无奈。故从汉朝到明朝都有无数“阵内强弓硬弩射住阵脚!”的描述-----射住阵脚指的就是不让对方骑兵靠近。而强弓硬弩的射程正好比骑兵骑射要远。反让骑兵骑射无奈欠缺射程。到了明中后期。战争规模大。烈度大。战斗次数多。耗时费资1年培养大批的强弓手已不如学1头半月就能上阵的铳手实惠。反正三眼铳是谁也打不准的。只要蹩脚的铳手们明白自己能在近处轻易射一片铁砂射伤重甲勇士和铁骑就足够他顶住一阵,不致于一开仗就弃械溃逃。打过群架的都知道。对方一群人冲来时人是真的会心虚手软的。我是连刀都几乎跌了。肯定射不准箭的了。我想训练有限的绝大多数人都射不准箭的。
而40米内三眼铳正好有威力填补射击空白。还不用仔细瞄准。还不用换兵器格斗。这就难怪北方军队长情于三眼枪而不喜精准及远穿透力较强的鸟铳了。在近距离用,用完了也不指望即时装填,可以当铁锤用。
在一些场合还很有效
比如说跟敌人很近甚至肉搏的时候,火绳枪、大炮都没空装填,这时一次三响的三眼铳,距离又近,几步远,让这东西轰一下谁受得了?
一下撂倒两三个,还能当铁锤砸,比什么都好
当时明军装备的火绳枪比例远超同时代的欧洲,质量上也自称是“比西番尤为精绝”,但是只是作为“以助大铳之迟”,当炮射击间隙的补充而已。 因为明军当时面对的是鞑靼这样的有大规模骑兵的对手,动辄数万甚至十数万,这种规模在欧洲战场上是很少见的。这种规模的骑兵,即使到20世纪都很难对付,如哥萨克、青马,一直活跃到2战。
应对的方法只能是追求火力密度,如一次发射数百弹丸能形成弹幕的大铳,如无敌大将军,也讲究发射速度,如佛朗机,鸟枪火铳就作为这些威力更大的炮射击间隙的补充,并且形成高低搭配,三眼铳作为近战防卫兵器,就有其长期存在的意义。
日军火枪队在野战中主要靠4。5米的密集型长矛枪阵保护。长矛阵一破火枪兵就只能落慌而逃。因为火枪单发,纵有3段击也嫌火力不够猛烈,日军又没有在三十步能发射散弹杀伤密集冲锋马军的压制火力,----[[看日本公认拍得最真最贴近史实的古代战国战争片《天与地》就知道了。该片描述丰臣秀吉的老板信长大战武田铁骑的川中岛之战。]]。明军装备了三眼枪,正好填补压制火力的空白;
明朝末年或因为财务吃紧,或因开仗太多损失过大来不及补充,而鸟铳价格又太过高昂且制造不易,只好用容易制造,造价便宜的三眼铳应急,更因明军士兵减员厉害战斗力大减。史载“三眼枪轻而便于习。”新兵容易上手。而“一器三发,火力更猛烈,可以备急,后边装替得快,装不误打,打不误装,熟习则可如雨不绝,”可以压制敌人冲锋陷阵。因此到了明末时,辽东各镇几乎都以三眼铳作为制式装备,无论骑兵还是步兵都普遍装备着三眼铳。
三眼铳是可以预先装填的。我小时候见过。预先装好了火药石子或纸片向上举着。下雨时统口要盖一块油布。3火绳都在统身上的小孔分别插着。要齐射时3条火绳捋成一b,1点3响齐发,很方便。但是要火绳捋得不好,也会有先后响的。用心的人可以把3条火绳分长短地捋成一b,就有先后3响的连续射击的效果。要单射时就直接点3条火绳捋成一b之前的位置。不过装填时要捣得很实的。不然会震松火药。我们一般在上层塞一薄草纸就会好点。打目标时统口都略微向上。可能是怕装药弹跌出来,神器谱里骑兵的三眼铳三神镗是夹在腋下射击的。实际上如果熟练的话,夹在腋下射击也可以让弹道控制在一定的高度水平,有可减低后座力 ,也便于打目标时统口都略微向上的要求。一般用粗香来点燃火绳。骑马的[当时咱村骑的是驴]就在鞍前插一燃着的粗香。单手就能随点随放。很拉风。喜事接新娘时常边走边放,可惜放的通常是老头。大人。我们大孩子们只有跟着装药的分。----估计明清时也是用粗香此法点燃火绳的,要骑兵双手并用:“右手持铳,左手分别拿一个装有引火药的竹筒,手腕上挂火绳,火绳燃烧部分被夹在小指处。持好火铳后、在引火控倒入引火药、之后用拇指封堵住竹筒口、将铳口向下(在个动作是现代人放铳时为了避免伤人而做的,在古代肯定是向前)、翻转手掌、用火绳点燃引火药、之后翻转铳身,。”绝不现实,若如此等等费劲,三眼枪也不会流行明清200多年了。后期改良的三眼只要撞击就可以点火 而且我小时看邻村送殡时候用过。可惜那老抠门不让我们去摸,看不到它的构造,当时估计是机关里有烧着的木炭;想来那机关也不会太复杂。 三眼铳里面塞石子,打冥币用的黄纸也能打响。可见其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强。
三眼铳打造粗糙是真,但不太容易炸膛,三眼铳最大的特点就是膛壁厚。黑火药真炸不了膛,挺重的,敲在身上或头部,钢铁侠也要吐血昏头!!!!装填时要捣得不实的。会震松火药,有时会打不响----或延时响。
(1)相比鸟铳,三眼枪容易制造,造价便宜。
(2)相比鸟铳,三眼枪安全可靠,即使炸膛,最多只是炸伤手而已。“北方炭贵,不得已以煤火代之,故迸炸常多。”你可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用一杆不知何时会炸膛的鸟铳是怎样的感觉?不难想象为何边兵对鸟铳唯恐避之不及的心理。
(3)相比鸟铳,三眼枪的使用步骤简便,容易上手。“营中所用火器,三眼枪居多,以其轻而便于习也。”“北兵不耐烦剧,执称快枪三眼铳便利过于鸟铳,教场中打靶,鸟铳命中十倍快枪,五倍弓矢,犹自不服。”
(4)三眼枪本身就是一种抗骑利器,相比鸟铳,它火力更猛烈,而且能将它当夹刀棍用,敲刺马脸。
对于上战场与虏骑倭寇搏命的明军而言,与其使用能精准多杀几个人但也会危及自身生命的‘先进’但要单发单用的鸟铳?还不如使用少杀几个人但安全、可靠、近程火力更猛,多用的,连发三眼铳
明后期的辽东铁骑已是骑兵和火枪兵的结合兵种。火枪兵拿着三眼统骑在马上,拉风地来来回回可以射击三次。很牛吧。不重复装填子弹就可以发射三次哦。这不算什么。最牛的是射完了,不用换武器。直接把火枪头当榔头砸人冲阵。牛b了几百年的蒙古人日本人就是被这个部队打怂的。关宁铁骑的前身是李成梁的辽东铁骑,知道点明史的人应该都知道李成梁这个人。就是努尔哈赤的干爹和杀祖仇人。他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如松。抗日援朝中后期。日军数万常被他的几千明军铁骑反复冲杀得不敢野战进攻。只能被动守城。 靠火枪队躲在城里打枪坚守不出。明军骑兵其实也很强。几乎可算是明前最强的,戚继光的八千铳骑之称,日军弓马更是自认远不如明军精锐。日军记载:日军觉得明的辽东铁骑武技强横。纵马可以冲到悬崖边骤然回马转身舞刀劈甲斩头。格斗日本难与争锋!故多取守势。日军的多员战国名将也的确是被明军阵上斩杀或射杀的。
到明末兵为将有,底层的兵训练差,地位低,工资低,当然没战斗力了! 有两把刷子的兵,大多有事那些武将的家丁,自家本钱,怎么会为国卖掉? 三眼肯定近程比弓箭好用,否则干嘛耗费那么多铁料做他啊。 不用三眼还指望用弓么 没有好饭好菜的供着 弓箭手哪能有力气拉弓? 培养弓箭手费时费力。另外 一把能上战场的强弓 价格可比铸造出来的三眼贵多了 。而持强弓的新兵弱兵根本不可能在近距离轻易击伤重甲勇士。或对抗铁骑。这样一比。便宜,易学,易用,多用。能让新兵弱在近处轻易射伤重甲勇士的三眼成为急剧扩充的明清两军首选利器就顺理成章了。不过就三眼铳的装药量、气密性、枪管长度和口径看被板甲拦下来本来也不是天方夜谭,连欧洲自己的小型火枪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没有十足把握射穿板甲。三眼枪猛烈的火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命中率, 六七十步内对无甲的人马是有小许杀伤力的,《开原图说》就提到三眼枪打靶训练为八十步,靶是坚厚土墙,一堵石灰画一横道,高如人胸,宽止一尺。可能有夸大其词,但是40米内杀伤力是足够的。
三眼铳的威力可参考国外的科学实验。单铳的20米破甲测试表明 。
1号装黑火药4。5克。2毫米钢板轻易命中贯穿。
2号:黑火药3克,1。5毫米钢板轻易命中贯穿。----可见用弹药三钱,铳管长一尺余的三眼铳的命中率与威力纵再差一点。也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差。肯定近程比弓箭好用,十步能破重甲(15米),三十步(45米)可重伤马匹。打完后又可以操起木柄当成锤子肉搏用。加了刀刃就变成明骑兵冲锋搏杀最喜用的长刀了。
元明复合弓的制造难度和成本,时间都要大于三眼……而 根据日本枪炮协会的实验。三眼铳(极限装药)初速和南部手枪差不多。
但神器谱里骑兵的三眼铳三神镗还是夹在腋下射击的。实际上如果熟练的话,夹在腋下射击也可以让弹道控制在一定的高度水平,有可减低后座力 ,《开原图说》有称“简便无过三眼铳。临阵张煌之际,岂暇细认照星,只要演得苗头,不高不低,临事点放”后边装替得快,装不误打,打不误装,更番熟习如雨不绝,斯为得法。”~嫌鸟铳麻烦,更喜欢用简易的火器~ ------许多地方的明军说白了就是帮缺乏训练的乌合之众,鸟铳对他们这帮文盲来说用起来太难了太高科技了点~ 戚继光也曾说,他带的南兵好歹大多识字,而北兵几乎全是文盲,能搞清东南西北就不错了,更别指望把复杂的火器搞清楚。
后期改良的三眼只要撞击就可以使用 而且我小时看送殡时候使用的时候 。 三眼铳里面塞石子,打冥币用的黄纸也能打响。可见其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强。
三眼铳声音很大 作战的时候可以起到惊吓战马的作用!
《武备志》就提到鸟统和三眼的比较:“遇敌营四面,各用(大追风枪)数十位,或先以此惊贼,或先以地雷连炮迅雷三捷五雷等器打败贼势。俟贼溃奔,以此同威远炮追贼,使其不敢再来,以乘我乱。 各镇所用火器,惟三眼枪最胜,一器三发,可以备急,然多不准,倭奴鸟铳,前后星门对准方发,极称利器,然准而不多,一发后旋即无用,”
三眼铳在技术上没有多大的先进。但是明军它的应用上充分体现了明军先进的军事思想-----1。连发。多发。一器三发,可以备急,2。以弱胜强。易学,易用,多用。能让新兵弱在近处轻易射伤重甲勇士和铁骑。3。可以大规模装备和迅速形成战斗力。-----由此可以大批量生产能迅速投入实战的农民工战士。4。让骑兵迅速成为有猛烈的散射火力的新型冲击力量,让明骑兵不用再苦练弓箭,----以己之短攻满蒙铁骑天赋犀利的弓箭之长,让先天弱质的明骑兵能迅速拉近与满蒙铁骑的战斗力差距。5。世界上率先完成热兵器和冷兵器完美结合,并大规模装备和迅速形成新型战斗力-----[[不要忘记百年后的拿破仑骑兵和英军还得端着跟秦军一样土的长枪冲锋陷阵,怀揣着短火枪却只能2用其一,不能同时用。热兵器和冷兵器仍旧没能结合。]]。由此可见明军的军事思想已经很接近近现代战争的要旨-----[普及的热兵器让农民迅速成为战士。军队能迅速扩充]。也很符合当时的中土战争状态和需求。
关键是三眼可以迅速增长新兵的战斗力。让弱兵和重甲勇士和满蒙骑兵的近战战斗力迅速拉近。让一个傻傻的步兵也可能击败一个精锐铁骑。
郑成功和清初[康熙打三桂,乾隆打回部时]都有铁人军。人马均披重铁甲。面有铁罩,所向披靡。估计就是克制当时盛行的三眼铳之类的散射火器的。郑成功的铁人军在清初江南抗战中大放异彩,后在南京之战中因敌诈降,被突袭于庆功卸甲之时,全军覆没。
别说是三眼这类大规模装备的制式连发火枪。就是70--80年代小流氓自制的蹩脚单发火药枪也够吓人的。光打铁砂。打在身上穿了棉袄也血糊一片。打在脸面就不用娶老婆了。所以当年摆场子打群家。大都事先说好:不许用火药枪。谁用了会被道上看不起的。那时候都有口齿很少出枪的。除非是打外来的不认得。三眼是穿透力不强。但是近处发射避无可避。再勇猛的人也害怕。我打架时就被火药枪指过。真是亡魂直冒。因为没法躲。太害怕了。幸而对方也怕火药枪的威力。竟不敢开枪。我一缩头找别人打去了。一直到群架打完了。他都不敢开。奇怪当时大伙都不怕刀子,砍刀之类的。却大多怕斧头。
- 上一篇:晚清陈季同:拥有法国妻子英国情人的晚清牛人
- 下一篇:对清朝镇南关大捷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