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中国的第一条万里长城――秦始皇长城


中国的第一条万里长城――秦始皇长城

公元前221年,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赢政,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依靠祖上拓展积蓄的实力,施展种种谋略,先后灭掉了韩、魏、楚、赵、燕、齐六个诸侯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作为统一的标志和措施,秦始皇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如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制,统一了文字、法律、货币、度量衡等,同时还修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万里长城。

《史记・秦始皇本记》载:“三十二年,……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史记・六国年表》复载:“三十三年,筑长城河上,蒙恬将三十万。”“三十四年,适治狱不直者筑长城。”

《史记・蒙恬列传》载:“秦已并天下,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对于这条万里长城,司马迁还用贾谊的话评价评论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从司马迁的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国第一条万里长城修建的原因、过程、作用、方法原则和大致走向。其中“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原则,一直为历代封建王朝修筑长城时所遵循。

蒙恬修的始皇万里长城,后代很多人认为主要是联结修葺了战国时的燕、赵、秦长城。但现代文物工作者和专家的考察发现,实际上并非如此,秦始皇长城有自己的具体路线,只是在部分地区延用修葺了燕、赵二个国家的北线长城,对秦昭王长城,是作为第二道防线“缮而治之”的。

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是为了防胡,这胡主要是指匈奴。就在秦始皇为统一中国向东南征战时,北方的匈奴部族日益强大起来。其首领头曼单于率兵,占领了大漠南北的广大草原,后来又乘秦国伐楚时北方及西方守备空虚的机会,越过阴山和赵国长城及黄河,侵占了河套及其以东地区,西边侵入秦国长城,劫掠陇西、北地(甘肃宁县西北)、上郡等地。匈奴军队活动距离秦王朝首都咸阳只有数百里,这不能不引起秦始皇的高度警惕。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东巡到达今河北秦皇岛一带的碣石地区,在那里“考方士”,派卢生、韩终、侯公、石生入海去寻求仙人与长生不老之药,随后从那里开始往西北巡视北部边疆,最后由上郡(今陕西绥德县)回到京城咸阳(今陕西咸阳市)。此行无疑使秦始皇对于边地形势及匈奴入侵的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也就在此时,方士卢生从海上出使回来,报告关于鬼神的事,并进呈据说是抄录来的神仙图书,上面画着“亡秦者胡也”几个字。这不知是卢生洞悉了秦始皇忧虑匈奴侵扰的心事还是秦始皇寻找到了伐胡的借口,总之这件事促使秦始皇下决心派遣青年将领蒙恬率兵驱逐南侵的匈奴。

蒙恬是秦国著名将领蒙骜的孙子,蒙武的儿子。他文武兼备,传说中国人写字用的毛笔就是他发明的,他在秦灭楚的战争中已初露才能,得到秦始皇的信任,被任命为咸阳内史(京都卫戍司令)。

公元前215年夏秋之季,蒙恬奉令率领30万大军,兵分两路,主力军由上郡经榆林(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进入河套北部。另一路兵出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进入河套南部。到初冬时节,已将河套地区的匈奴部落全部扫荡肃清。

公元前214年初春,蒙恬率军又攻占高阙、阳山(阴山西北的狼山)、北假中(今内蒙古五原西、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地区)。匈奴慑于秦军的武威,向北方退却。原来被匈奴再度占据的边地得以全部收复。

为了防御匈奴的再度侵扰,秦始皇命令蒙恬大军继续留在边疆,修筑由高阙沿阴山山脉到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直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并新建由高阙

向西南沿狼山、贺兰山至榆中(今甘肃兰州一带),沿黄河而筑的长城。以护卫新设立的44个县和整个河套地区。而这44个县中,已经迁入了很多从内地来的人民。

秦始皇在命令蒙恬逐匈奴修长城之前,就已下令平毁了其它各国的长城,虽然这种平毁并不彻底。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是不容许国内还存有许多条具有国界意义的长城的。

秦始皇万里长城,大体分为西、中、东三段。

秦始皇万里长城的西段长城是凭籍黄河天险而成,以障塞城堡为主,不全是互相连属的长城。而当年横贯甘肃、宁夏南部、陕北、内蒙古的西南至东北向的秦昭王长城已失掉防御作用,所以推断秦始皇万里长城西段不是建在战国秦长城基础上的。此段长城遗址还有待进一步考察证实。经专家学者考证的是在秦始皇时代,也曾对昭王长城“缮而治之”。但这已不是秦朝万里长城的主线走向了。

秦始皇万里长城中段,大致走向自东经114°以西至106°之间,沿北纬41°左右,由内蒙古兴和县北经黄旗海北岸,绕过集宁市北境,顺大青山而西,经察右中旗,武川县南部的南乌兰不浪,固阳县北部的大庙、银号、西斗铺,然后北依阴山,南障黄河后套,经五原、杭锦后旗北境,西抵乌兰布和沙漠北缘。这段长城部分利用了战国赵北线长城的基础,但更多的是新筑的。此段长城的建筑基本依托大青山和阴山,多用毛石块垒砌,今文物工作者在阴山北麓,考察了一处长450公里的秦始皇长城,长城东端在今呼和浩特市北郊的坡根底村与赵长城相衔接,向北偏西方向,翻越阴山到武川的什尔登古城,沿大青山北麓至固阳县空村山,阿塔山北麓,再循色尔腾山的中支查尔泰山北麓西行,在乌拉特中旗沿狼山南支的北麓逶迤而西,直到临河市北的石兰计山口,保存好的地段长城一般高5至6米,顶宽3米;隔1至2公里有一小烽火台,隔5公里有一座大烽火台和驻军营盘。在乌拉特中旗南部还发现用石块垒砌的墙面有多次修缮的痕迹,基宽4米,高达4至5米。沿长城内外,在连绵的山巅上,还用石块垒成供传递军情用的史称“烽燧”、“亭燧”的烽火台,山谷间的通道则构筑了一系列史称“障塞”的城堡。在固阳县银号乡见到的秦始皇长城,用大型方整的石块砌里外两壁,中间填以小块石头,墙面平整坚固,在固原九分子乡包白公路西侧现建有秦长城遗迹碑,这里的长城用黑褐色的石片砌筑,外侧残高约3至5米,内侧1至2米,顶宽1.5 至2.5米之间,并且还有“分段包干”施工留下的接缝痕迹。

秦始皇万里长城东段,大致走向自东经114°内蒙古化德县境,沿北纬42°往东经过河北康保县、内蒙古太仆寺旗、多伦县南、河北丰宁、围场县北、内蒙古赤峰市北境及奈曼与库伦旗南境、辽宁阜新市北,至东经122°之间,这段长城或沿用战国燕北长城旧迹或新筑。辽河以东,据文献记载,秦始皇长城一直延伸至朝鲜境内平壤大同江北岸,但现在未发现其明显遗存。辽河以西的长城中,据今有的文物考古工作者考察发现认为,秦始皇万里长城要比燕北长城靠北,过去称为康保三道边即由内蒙化德、康保东去和赤峰最北面一道长城是秦始皇时期所筑。秦始皇长城东段沿线也修筑了许多城池、障和烽火台一类的防御建筑设施。今赤峰、围场、丰宁一带的秦始皇长城,建在山岭上的取自然石块垒砌,方法是内外两侧用较规整的自然大石块,中间填以乱石碎块或砾石,基宽一般为2至3米,横断面呈梯形,下宽上窄,估计当时城墙高度约3至4米,顶宽1米左右。在石筑城墙残基上,有的地段发现明显的接痕墙缝,证明当时筑造长城是按地区分段施工的。敖汉旗以东一段长城建在丘陵间,则多为以土夯筑或土石并用。

秦始皇万里长城的“因地形、用险制塞”,表现在长城大多建在山梁上,而且内侧为缓坡。在长城穿越河谷的地段,或以沟堑代替墙壁,或在河谷一侧增筑一段平行的墙壁,两山之间则用天然石块砌成石墙,形成“石门”,有的还开有“水门”,在长城穿越山谷要道的地方,往往于深入山口处的陡立峡谷中切断山路,筑起一条如同封山水库大坝一样的石筑或土石混筑的“当路塞”,并在“当路塞”的侧旁修建城堡。

秦始皇修万里长城并没永葆“子孙帝王万世之业”,就在万里长城建成没几年,秦始皇就病死在又一次寻求长生不老药的途中,随行的秦始皇少子胡亥串通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修改诏书,杀太子扶苏和将军蒙恬后篡位。

蒙恬在被迫自杀时,曾叹息道:“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随后又检讨说,我是有罪应该死啊,我修万里长城自临洮到辽东,其中怎能没有断绝地脉呢?这是我的罪过啊!司马迁对此发表议论说:“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殊,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司马迁讲的“固轻百姓力矣”,指出了秦朝为修万里长城和直道付出的巨大国力和民力。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讲秦始皇修长城动用了50万军队,“因发卒50万,使蒙公杨翁子将筑修城,西属流沙,北击辽水,东结朝鲜,中国内郡?n车而饷之。”去修长城的,还有在30天内不执行焚书法令的所谓罪犯,有“治狱不直者”,有“论决为髡钳”的犯人。可见当时被罚派去修长城和为筑城运输物资的人不在少数,有现代学者专家估计,秦朝万里长城工程劳役用工“总在伍士兵及戍卒与罪谪计之,当不下数百万人”。

秦朝修筑长城和戍守边塞是分不开的,当时蒙恬率领的30万大军就驻守在北河防线(今河套北部),万里长城其它地段戍守的军士也不会少数,戍守边塞远离中原的数百万军民无法自给,必须仰仗内地长途运输,中原每运出100石粮食,北河守军只能得到半石,百姓负担之重可想而知。“秦始皇使蒙恬将兵而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又使天下蜚刍?n粟,起于东?d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每钟6.4石)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当时戍守边塞的,不仅在北方,南方也很多,“发适戍以备越,而不知难之从中发也”。

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领袖陈胜宣称戍边的士卒只有百分之三四十能够生还。

当时民谣唱:“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公元前209年7月,征发前往北地渔阳戍守的700人,途中遇雨被阻在安徽蕲县大泽乡。他们因为无法按期到达被迫铤而走险,举起反秦的义旗。秦王朝终于在农民大起义的烈火中灭亡,秦始皇企求的“万世之业”,只经历了二世,只存在了14年。

秦朝灭亡了,但秦始皇修的万里长城却作为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象征留存了下来。在2000多年来的后人评说中展示着它的作用和意义。(选自《中国长城》孙志升著) 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