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外国记者是怎么看待甲午战争时被清军带上战场的美妇人

根据《读卖新闻》记载”22日血雨腥风的深夜,宪兵在街头抓到一名二十四五岁的清人美妇和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两人惊魂落魄,战战矜矜地在街上徘徊。妇人述说自己的遭遇:妾身乃天津妓女,被一清军高官赎身,一个月前来到此地。忽昨日发生战事,妾等心惊肉跳,恐怖颤栗,潜入一民家待死他乡。岂知一清兵遁入民宅,脱去兵衣换上民服,见妾身在此避难孤单无助便非礼辱之,饮泣哀怨中流落街头。 宪兵见妇人容姿服饰非平庸人家,慰谕二人此处系危险境地,带二人至清国人夫处照料”

甲午战争是中国人心底的隐痛,每次触及都会让人悲愤不已。尽管掌握有近代化的武器,清王朝的北洋军仍然是只腐朽落后的中世纪军队。与东亚过去战争不一样的是,这场军队里,大量西方媒体参与其间做出大量报道,那么,当时的外国记者们,是怎么报道这场战争的?

在两国全力投入这场战争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这片战场上,立志成为西方强国的日本决定,在战争中遵循国际文明的规则行事,政府启动了国家所有的宣传机器,向日本人民和世界作出开放战争的姿态,试图赢得欧美列强的支持和理解,伊藤博文认为,取得这场国际舆论战的胜利,就等于拿下了一半的胜利。所以日本准备外国武官,日本和外国的记者 随军采访。

与此相对的则是,清朝实行严厉的愚民政策,国民被禁止过问政治,报刊媒体也在严厉控制中,只有少数设在上海租界的报刊得到相对宽松的待遇。战争中拒绝外国媒体和军官的随军采访,结果这种保守方式等于让出了国际舆论的控制权,之后的国际报道偏向于日方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外国记者手记:

两周前随军参加了平壤战斗,日军从汉城向平壤进军,一路跋涉之艰难,文笔无法言表,沿途郡邑的村镇已经被清军尽数掠夺,居民四散逃离,部队向当地居民寻食求水,竟然找不到一个人影。朝鲜山多,道路崎岖,部队所到之处常常是人迹罕见的未开垦地。武器,弹药,辎重由随军的军夫搬运,过山开路,渡河架桥,凭借马背和人力把重武器运往前线,士卒们克服疲劳和艰难,生气勃勃的到达平壤。这是一支英式的军队,服装端正,纪律严明,武器精锐。经过辛酸跋涉之苦,没有挫伤他们战斗的勇气,在平壤激战中表现出无畏的武士精神。

北洋水师在海上失利的同时,日军陆军也从陆上开始发动进攻,在击败清军将领聂士成后,清军主帅叶志超不战而逃,在逃亡中丧失了军纪,于是败退的清军在逃跑途中沿途抢劫朝鲜平民,大出洋相,搞笑的是叶志超从汉城逃到平壤后居然给朝廷发电报虚报战绩 自称击毙日军2000人后寡不敌众所以才撤退,这个假消息很快被外国媒体揭穿,清军也成为国际嘲笑的对象。

英国著名女性旅行家,游记作家 伊丝贝拉手记:

战争爆炸时我正在清国满洲旅行,宣战后的形势日趋险恶,清国各地人心惶惶,失去制海权的清国,赴朝军队不敢继续在海上运送,只能从满洲和朝鲜接壤的国境地带通过,各路大军经过奉天附近时,纪律涣散,每日有百十人窜入奉天城内,强抢民间财物,甚至升级到团伙掠夺。常闻清军散兵半夜闯入小旅店无钱住宿,强行掠夺,令店内狼藉才弃之而去,清军败退后,日军进入满洲,军队纪律森严,工作秩序井然,毫无倨傲不逊之行为,旁观者一目了然,肃然起敬。

清军在遭遇敌人前,在自己的国家境内行军都抢劫,也难怪当时无论中国人还是朝鲜人都对他们毫无好感了。

西方媒体评价,清国的汉族阶层对于日本进入抱有某种期待,甚至希望新的外来势力推翻满清统治,就连满清在欧美的侨民对自己国家发生的战争也很冷漠,很多清国人直言不愿为皇帝打仗,只关心自己的生意,代表清国新一代青年的天津水师学堂的学生们表示,对抵抗日本既没有信心,也无兴趣。

刊登在当时报纸上的日本士兵手记:

“......清国人体魄皆不强壮。清国人情淡薄,对我军之仁惠呆然滞木。一日盖平城外,目睹野犬数匹刨开浅土,抢食清兵尸体,乌鸦盘旋于侧待其残食,我军雇佣之清人之牛车,运载军需货物往来此间,从车轮下露出尸骨,惨相不可名状。然清人并无顾忌,大胆剥去死者衣物已用,实乃非人情之所为。”

不仅仅是军队,连人民也是麻木不仁,不仅仅对清政府,连基本的人道精神都丧失了,若无其事的抢夺尸体上的衣服穿上,对本国同胞被杀戮的情景无动于衷,甚至连侵略者都觉得哑然,这就是那个污秽不堪腐朽到顶的清末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