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背景及失败原因分析,改革为何没有得到坚定支持?
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人,少时就喜爱读书,当时宋神宗在位,各种制度上弊端显现出来,为了改变北宋积弱积贫局面,于是上书宋仁宗提出改革主张,宋仁宗不加理会,后宋神宗即位,王安石被提拔为宰相,开始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变法有利于改革宋朝社会弊端,改变积贫积弱表现,但是由于在变法过程中,触犯了大地主根本利益,同时一定程度给百姓带来了危害,所以新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北宋冗兵冗员,内忧外患引起集团内部有识之士的深度忧虑
北宋统治者鉴于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导致中央集权制严重消弱,国家处于四分五裂,于是将政权、财政、军事管辖权同归中央,以断除祸根,“杯酒释兵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宋初,在官员任免上,实行“一官多职”制度,消弱官员权力,同时大兴科举制,任职官员大量增加,于是官僚机构出现“冗员”现象。
北宋政府为了消除边境祸患,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侵,开始大规模养兵,致使军事体系臃肿不堪,在政治上,大力提拔文人官员,同时为了防止武官专权,实行“更戍法”,导致兵员素质低下,与少数民族交战中处于不利地位,于是军队出现“冗兵现象。”同时,“冗兵”“冗兵”出现导致国家财政开支大量增加,再加上国家大兴土木,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王安石变法“无通识”、“小人竞进”等导致变法失败
《朱子语类》道:“本朝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 。”这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可以维护社会安定,巩固王朝中央集权制,对于抵御少数民族入侵起到过经济作用,但是并非没有弊端,到宋仁宗时期,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加之每年宋朝政府对外输出“岁币”,导致国家增加贫弱。待宋神宗面对财政“唯存空簿”于是接纳王安石主张实行变革,但遭到激烈反对。
首先王安石放荡不拘的外形象让朝内不少人士不放心,例如苏轼之父苏洵就曾尖刻地指出:“不好奢华,面垢不洗”,甚至不满道:“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大恶之人”。而且当时神宗皇帝也曾半提醒道:“人皆以为卿只知经术,不晓世务。”其次,心胸狭窄,容不得不同意见,他的晚辈晏殊曾告诫道:“有二语欲奉闻,能容于物,物亦容矣。”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始终将之放在一边,就连其多年好友也提出异议,王安石缺乏包容持不同意见者,肯定会遭到发对声潮,变法注定是要遇到强大阻力。
变法措施提出后,需要有一大批品德高尚,正值无私的官员去推行,而支持王安石变法的竟然是一些小人,如蔡京、李定等,因为此,苏洵写过一篇文章《辩奸论》:“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而阴贼险恨,与人异趣。”但是王安石依然一意孤行,重用身边小人,成为当时戕害百姓之工具。这些小人甚至排撤异己,倒行逆施,祸国殃民,为王安石变法失败埋下了祸种。
结语
总之,王安石变法是出于改变北宋严重危急而施行的,而提出者罔顾国家实际情况,又不肯容纳不同意见,夭折是必然的,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变法触犯了统治集团的利益,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危害,不得人心的变革是得不到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