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为何她继位仅一个月就蒙冤被废?朱见深发妻吴废后介绍

吴废后(?-1509年),北直隶顺天(今北京)人,明宪宗朱见深的结发妻,废后。天顺八年(1464年)七月立为皇后,仅一个月后就蒙冤被废。史称“吴废后”。
明孝宗在冷宫出生后,吴氏曾偷偷抚养过几年。孝宗即位念及吴氏的恩情,命服膳皆如母后礼。正德四年(1509年)吴氏逝世。刘瑾欲焚之。大学士王鏊力持不可,以妃礼下葬,无谥号。

英宗选淑

吴氏是顺天(今北京市)人,出身名门。父亲吴俊是羽林前卫指挥使;舅舅孙镗曾在曹吉祥叛乱中救过朱祁镇的性命而封怀宁侯;哥哥吴瑛,官羽林卫指挥使。
当初,英宗亲自为皇太子朱见深选好的皇后候选人有三名,分别是吴氏,王氏,柏氏。英宗还没有正式确定选谁为太子妃,自己就得了重病。临终前,英宗告诉钱皇后和朱见深的生母周贵妃,他觉得三人中吴氏更好一些,并要她们再严格审度一下,尽早确立皇后人选。

立为皇后

太子朱见深一直希望立万氏为自己的皇后,无奈英宗不允许也不会认可一个比自己儿子大十七岁的宫女为皇后,此事作罢。天顺八年(1464)正月,英宗皇帝崩,太子朱见深即位,改元成化,是为明宪宗。钱皇后经过仔细观察,也觉得吴氏更好一些,这和英宗的遗愿是一致的。于是天顺八年(1464)七月二十日,吴氏立为皇后。十六岁的吴氏戴上凤冠,成为宪宗的第一任皇后。大婚之日,百官对这位才貌出众的皇后行礼,高呼千岁。吴皇后的脸上也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而宪宗皇帝欲立万氏为后不得,只得于成化二年立万氏为贵妃,宠幸如故。

杖责万氏

成化初,万贵妃犹为宫女,而承恩日久。吴皇后嫉妒万贵妃独受恩宠,便想方设法找万氏的茬,万氏不堪挑衅于是和吴皇后顶撞起来,吴皇后便以此为借口杖责了万贵妃。

谋冤被废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以堂堂皇后身份下令杖打宫女,本不是什么大事。可吴皇后就错在自己不该杖打一个皇帝宠爱的女人,即使这个女人只是个宫女。宪宗知道万氏挨了打,心疼得不得了,怒火满胸,气势汹汹地到皇后寝宫问罪,当着万贞儿的面,下令杖责皇后,替她出气。打完之后,宪宗仍是怒不可遏,一定要废了吴皇后,左思右想决定让太监牛玉背锅,很快,老太监牛玉被锦衣卫下狱。老迈的牛玉经受不起严刑拷打,屈打成招,在授意下编了一个弥天谎言:“当初英宗中意的太子妃人选乃是王氏,吴氏的父亲吴俊行贿于我,给了我一大笔银钱,我才假传先皇遗旨,使吴氏得以正位中宫。”宪宗得到牛玉的口供,拿给钱太后和周太后看,要求废掉吴皇后。钱太后大感意外,知道其中另有玄机,不同意废后。周太后一贯嫉妒英宗皇帝生前对钱太后的爱重,现在更要显示自己在后宫的权威,偏偏要跟钱太后唱反调,表态支持儿子废后。钱太后无奈,只好向宪宗母子妥协。宪宗得知周太后同意废后,为怕夜长梦多,当即连下了三道诏书向天下宣布废黜皇后:“先帝为朕简求贤淑,已定王氏,育于别宫待期。太监牛玉辄以选退吴氏于太后前复选。册立礼成之后,朕见举动轻佻,礼度率略,德不称位,因察其实,始知非预立者。用是不得已,请命太后,废吴氏别宫。”吴氏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后,就被废掉了,天大的委屈也无法向人倾诉。十六岁的她不得不在凄冷的西宫打发余生。

抚养孝宗

吴氏被废黜以后,宪宗被迫改册王氏为皇后。成化二年(1465年),三十七岁的万氏生下皇长子,从宫女被册为贵妃,宠幸更是无以复加。但万贵妃所生长子不久就夭折了,宪宗希望自己和万贵妃所生的孩子将来登基为帝,于是几乎每天只和万氏一个女人在一起。成化五年四月(1469年)在皇帝朱见深无意间临幸之后,柏贤妃生下皇次子朱祐极,成为事实上的皇长子,按照立长的祖制,于成化七年(1471年)被立为皇太子,然而次年正月就夭折了,谥悼恭太子。还有说法是万氏为保住自己的地位,此后所有怀孕的妃子或宫女都被万贵妃逼迫堕胎,悼恭太子之死也与之有关(此说法仅见于野史及满清编纂的《明史·万贵妃传》)。成化六年(1470年)七月,宫女纪氏(追尊孝穆皇后)在安乐堂生下皇三子,宪宗皇帝得知后害怕万氏伤心并未将此事公开,而是将其留在安乐堂抚养,直至成化十一年乾清门发生火灾,宪宗认为这是上天在告示他什么,始将皇三子之生公开,并向为之诸臣求名为朱佑樘,立为太子。自太子朱佑樘出生到他六岁之时,身在冷宫的吴皇后也参与了对他的抚养。然而据满清编著的《明史》记载,纪淑妃在诞下皇三子之后,害怕遭万贵妃迫害,于是一直不敢公开,后来在吴皇后和太监张敏等人的保全之下,直到成化十一年才令宪宗和贵妃知道有皇三子的存在。太监张敏和纪淑妃也因此暴死(以上情节均不见于明代官史)。

得以善终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宪宗去世,皇太子朱祐樘继位,史称明孝宗。他念及吴氏当年的恩情,把被遗弃二十多年的吴氏从冷宫放了出来,当作母亲来奉养,下令吴氏的穿着和膳食都按照太后的制度供应,但没有正式给她平反,也没有给予正式的名分。她的哥哥吴瑛从“羽林卫指挥使”升任“都指挥佥事”,入锦衣卫百户。吴氏风雨一生,晚年才算因为当年的善举得到了一点善报。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吴氏去世,年60岁上下。太监刘瑾要按普通宫女的制度把她的遗体焚烧、草草安埋。大学士王鏊认为不可。明武宗也觉得吴氏对父亲孝宗有保全抚育之恩,但是被祖父宪宗废除,不能合葬在茂陵,就同意按照大学士李东阳、王鏊的建议,用明英宗惠妃王氏的葬礼规格,安葬在北京金山,但没有谥号。吴皇后其实肯定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却逞一时之快,不顾后果廷杖万氏,虽然出了气,但是付出了一生命运转换的代价,最后要不是大学士王鏊据理力争,吴皇后可能真的要在熊熊烈火中化为灰烬了。她一个人孤独的躺在坟墓中的时候,是不是会为自己当年那轻率冲动的行为而后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