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曾经是世界强国为何丢失的土地为何比清朝都要多?
导读:明朝曾经是世界强国为何丢失的土地为何比清朝都要多?
明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疆域在不断缩小。从朱元璋统一开始到朱棣第五次北征结束这段时间,明朝的疆域处于扩张期,北部越过长城,在漠北建立了卫所;东北则建立奴儿干都司,控制了该地区的少数民族;西南则趁安南内乱,出兵红河流域,拿下了安南地区,将明朝的疆域扩展到最大。但在此之后,明朝控制区域开始急剧收缩。
永乐皇帝五次北征,雷声大雨点小,不仅没有完成预定的战略目标——清除漠北所有的蒙古势力,还极大地耗费了国内的资源,自身元气大伤,财政衰竭,社会疲敝,从此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远征。继任者朱瞻基(朱高炽在位时间不长,略过)为了恢复国内的秩序,不得不放弃对外所取得的恶某些利益。于是乎,奴儿干都司名存实亡,安南被放弃,长城以北的卫所被拆除。
朱棣后期到朱瞻基时期,是明朝彻底滑向保守的开始。
朱瞻基之后,明朝的控制范围持续缩小,北方的防线一直不稳,西北的哈密卫在正德年间被吐鲁番夺取,明朝失去了唯一一块西域的根据地;而河套地区也逐渐被蒙古部落所蚕食(明英宗时期开始)。到明朝万历年间,明朝控制下的区域仅有三百万平方千米。
明朝本身的某些特点,决定了其疆域只能越来越小,而在失去之后,不可能再次夺回。
明朝的军事制度采取卫所制与军户制,军户为半农半兵而非职业军人,战斗力自然要低下。军户以卫所为单位,接受卫所长官的管辖。这种管理体制下,军户的直接掌管者为卫所长官,由于卫所众多而朝廷无法逐一管理。时间一长,卫所长官便对卫所具有了绝对的控制权,他们侵吞卫所田地,成为军事地主,奴役军户为其服务,军户成为了军事农奴,平时疏于训练,战斗力进一步下降。军户不堪奴役而逃亡之事常有,而军队指挥官则不上报,造成吃空饷的现象严重。
在这种制度之下,明朝军队只能勉强承担抵御零散蒙古骑兵入侵的任务,至于开疆拓土收复失地,实在是能力不足。
资金匮乏也是明朝无力收复失地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军事行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方面支持,否则难以进行。明朝则恰恰是重农抑商最为严重的朝代,明朝对于农民的压榨和对商人的打压,前所未有。朱元璋的户籍制度,将农民严格束缚在土地上,后来明朝的藩王不断兼并百姓土地,甚至皇帝也建立皇庄圈地,造成土地兼并急剧膨胀,农业税收大幅度减少,民怨沸腾;而明朝实施海禁政策,断绝一切民间贸易,因而走私猖獗,尤其是十六世纪,虽然研究表明当时西班牙从拉美地区运往亚洲的白银大部分流入明朝,但其流向是走私商人,而非明朝国内,这些资金对于明朝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帮助。钱不过够,则兵不行。
财政,军事的严重缺陷,已经制约了明朝的对外扩张,雪上加霜的是,明朝似乎根本没有对外扩张的动力。对外扩张,或者收复失地,是一个长期的阶段,因此要保证决策的可持续性和延续性。在君主专制体制之下,君主的意志便是政策,因此要保证政策的稳定性,无非两种方法:一则选定与前任君主具有相同价值取向的继承者;或者一位君主存活的时间够长,以至于其能在自己的任期内完成军事行动。然而,明朝皇帝,这两项都做不到。
明朝的皇位继承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皇子的素质对于其能否继位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再加上明朝对于皇子的教育并不重视,导致政策的延续性很差;再加上,明朝皇帝普遍短命,皇位更迭频繁,自然无法实施并完成开疆拓土这类长期工程。
从本质上来讲,明朝固化社会阶级,断绝对外联系,重农抑商,全力巩固小农经济,可见这个王朝从本质上是封闭,落后的,既无对外用兵的经济动力,也不存在对外扩张的心理需要。而在古代世界,不去征服,则会被征服,于是,终明一朝,都是在不断地丧失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