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走进真实的宋徽宗

宋徽宗是宋神宗第11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赵佶本未必有机会继承大统。惟宋哲宗二十三岁英年早逝,无子,故宋室由他的弟弟寻找继承人。本来哲宗弟以大宁郡王赵佖最长,惜患有眼疾不能继位,故以当时封为端王的赵佶继承大统。宰相章惇当时反对赵佶继位,反而建议立哲宗同母弟蔡王赵似,但向太后支持赵佶继位,故赵佶顺利成为大宋皇帝。宋徽宗在当皇帝之前,是一位口碑相当不错的上进青年,当别的皇子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时,他却沉浸在书法、丹青、图史、射御这类“健康”爱好中。他能君临天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的那些性格在作为一个皇子时,主要呈现为优点:恭敬、听话,有正事(读书、写字)、不贪玩,这让当时有决定权的太后和大臣们都一致喜;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同时的皇子中,没有人比他更优秀。当一个王朝皇族的人才凋零到这个份上时,这个王朝也就将寿终正寝了!

宋徽宗刚当上皇帝时,是一位好皇帝,他崇尚节俭仙途电信礼包,觉得皇宫的建筑过于豪华,容易让人沉沦丧志,他喜欢廉洁正直的大臣,曾经亲自考察,破格提拔一个为政清廉的县官为殿中侍御史,并且对他说:“方今士大夫寡廉鲜耻,你懂得义理,这就是我特别召你来的原因。

这么一位年轻有为的好皇帝,怎么会堕落为荒唐的亡国之君?这种前后判若两人的反差,用什么来解释?为了搞清楚北宋灭亡的真实原因,我们必须努力还原宋徽宗的真实面貌。首先要将政治问题和道德问题分开,拨开大量的道德挞伐,还原真相,关注他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能力,将那些与政治行为无关的个人道德缺陷搁置一旁;其次,注意其性格逻辑的一致性。

宋徽宗是一个有理想主义倾向的人,这一点决定了他在选择政治目标和手段时,会倾向于积极进取的方案,比如他对王安石政策的热衷,对收复燕云地区的向往,都出自于这种理想主义倾向的作用。与这种倾向相伴的是情绪冲动,宋徽宗不仅在作出重大决策时,常凭冲动办事,就是在身为阶下囚的时候,也能够无畏的捍卫自己认可的道义和尊严。

在艺术方面,宋徽宗具有超强的观察力,据说他在画孔雀时,连孔雀走路先抬那只腿都观察的十分清楚,但是在政治上却极其缺乏洞察力,导致在用人和决策上犯了许多致命的错误。他分不清楚哪些人是真有才干,哪些人是夸夸其谈。用人时,他往往根据这个人过去的成就进行判断。他判断不清楚自己国家的现实政治体系能否承担那些理想化的目标,比如收复燕云十六州,只凭一时热情便可轻率决策。

宋徽宗还有一个致命的性格缺陷:脆弱!他绝对没有将一种政治目标坚持到底的意志,更没有担当起某种政治责任的坚毅。因此,他很没有主见,喜欢征求大臣的意见。更为严重的是,在京城被围攻的关键时刻,他竟然当了逃兵。

从性格来看,宋徽宗实在只适合在小园子写字做画、吟诗作赋,可命运却把他推上了治国平天下这么一个不能胜任的职位,那些艺术成就出自于一位国破家亡的帝王之手,实在是一种罪过!

宋徽宗当上皇帝之后,陆续犯了一个又一个将北宋推向灭亡的深渊的错误。首先,在政治路线上,他废弃了持重保守的司马光主义,转而采取了积极进取的王安石主义路线。宋徽宗采取“王安石主义”的主要是出于他那种带有幻想性的理想主义气质。他想做一个像父亲宋神宗那样积极进取的皇帝,他的错误在于,没有神宗皇帝和王安石那么明确的远景目标,而只是片面的采用了他们的敛财手段。

其次,在组织路线上,他重用了一批曾经遭受过政治打击、急进贪功的改革派人士。宋徽宗主要用了两种人:一种是执行力特别强的人,如蔡京、朱勔;一种是有过实际业绩的人,如童贯。这两种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个人私欲重,不考虑事情的公共后果。这些人当政的后果有二:第一,在执行积极进取的“王安石路线”时,不择手段、不遗余力,顺便中饱私囊,以至于对民间搜刮过重,激起民变;第二,过于相信有“政绩”的官员,给予不恰当的信任,既妨碍了那些有真才实干的官员发挥其才能,又延误了时机。

最后,朝令夕改,破坏了政治制度的严肃性和政策的一致性。在改变“祖宗制度”方面,宋徽宗比宋神宗更上一层楼,而且副作用更大。他改变了宦官不得为节度使、领兵主持军政的政策,还改变了外戚不任军相、宰执应避亲嫌的制度,使蔡京、郑居中这两为外戚担任宰相,让蔡京、蔡攸父子先后担任宰相。他开始使用御笔手诏,甚至让宦官代行御笔,破坏了宋朝的诏令颁发制度。严重破坏了权力制衡的旧规,造成朝政极度腐败。他的轻佻所造成的朝令夕改让下面的官员无所适从,不知道按照什么规则行事,国家机器日益涣散。同时,在与邻国的谈判中经常出尔反尔,导致邻国不尊重双方所签订的条约。总的来说,是宋徽宗错误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导致国内民变蜂起,从而分散了其对外作战的兵力,甚至贻误了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