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四、理学思想的确立

理学在元代的北传并取得正统地位,是元朝统治下的汉族儒士,在失去了崇高的政治地位和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力后,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表现。
在金朝,理学就已经在北方的局部地区流传。金章宗时,信安人杜时升隐居嵩洛山中,以程学授徒,他是在北方传播 伊洛之学 的第一人。贞事占南迁后,理学著作开始在金境流传开来。最早在金境公开刊行、造成广泛影响的,是张九成作解的理学著作选集《道学发源》。
蒙古灭金后,与南宋之间的战争展开。1235年,蒙军攻陷湖北安陆后,俘虏了 乡贡进士 理学家赵复。赵复被俘后很快得到了元朝的重用,当时元朝行中书 省事杨惟中及僚属姚枢等受命在俘虏中搜求儒、道、医、卜以及工匠艺人,知道赵复是南宋名儒后,立即护送他北上。赵复被护送到燕京后,在太极书院讲学,向他 学习理学的人有上百人之多。其中北方儒士姚枢、刘因、窦默、郝经也在其内。在太极书院讲学期间,赵复也刊行了自己的著作《伊洛发挥》。后赵复又持此书遍游 河北、山东,宣讲程朱理学,将理学思想较为系统地介绍到北方。所以《元史》认为 北方知有程朱之学 是从赵复开始的。
但由于赵复不愿 做官,不久就在真定隐居了,所以他并没有直接促使理学成为官学。许衡则将理学变成了官学。忽必烈经理汉地时,重用儒士,让姚枢担任劝农使、许衡做京兆提 学。许衡所在州县都建起了学校。1262年,忽必烈设诸路提举学校官。许衡在1265年接受忽必烈召见时,提出了采用汉法的五条建议,其中第四条就是: 自各城市州县都要设立学校,让皇子以下的普通百姓子弟都能上学,以懂得父子君臣的纲常伦理。 忽必烈接受了这一建议,并逐步实施。后来又在京师设立了蒙 古国子学,许衡作为国子祭酒主持国子学事务,在元朝的蒙古人、汉人官吏和贵族的子弟中招收学生入学读书。国子学的学制体系都是许衡按照朱熹的教育思想确立 的。1287年,元朝正式建立国子监学,由许衡的学生耶律有尚任祭酒,一切也都遵从许衡的体系进行教学。1291年,元朝又在江南诸路学及各县学内设立了 小学,自此从京师到郡县,元朝统治的各地都设立了学校。
在元代,地方有自由建学的权力,因此书院的数量远远超过宋朝,北及大漠,南到 云南,都有地方办学。书院的山长由政府任命,掌钱谷的直学则由郡守及宪府(廉访司)考试选补。自京学到州县学以及书院的学生,经守令的荐举和台宪官的考 核,合格者可出任教官或做吏员。虽然通过这一途径不能让读书人做到省台的要员,但在科举停办的时代,仍然给读书人指出了一条出路。而程朱理学就是在这样的 大环境下得到传播发展的。
程朱理学在全国的广泛传播,为元仁宗在1313年恢复科举考试创造了必要的客观条件。元代科举乡试的程序 为,蒙古、色目人为一科,试二场。第一场经问五条,第二场策一道。至正时改为经问三条,增本经义一道。经问只在《四书》内出题,经义须从五经中明选一经为 本经出题考试。汉人、南人为一科,试三场。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于《四书》内出题,经义一道,从五经中出题,各治一经。
元朝的科举 考试已经和明朝的科举制度十分相近了。当时的考生在答题时,《四书》用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诗》用朱注,《尚书》以朱熹弟子蔡沈的《书集传》为主, 《周易》以程颐的《伊川易传》和朱熹的《周易本义》为主,以上三经兼用古注疏,程颐、胡安国的《春秋传》、《礼记》用古注疏。
这样一 来,读书人认识到,如果不读《四书五经》,不学程朱理学,就没有出头的一天,所以《四书五经》就成了世人奉为经典的书,理学思想也在这一时刻被确立。这以 后,文庙从祀诸贤的坐次在元代也已依照理学的道统观加以排定。1313年6月,仁宗以先儒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司马光、朱熹、张拭、吕祖谦和 许衡从祀孔庙。1316年7月, 诏春秋释奠于先圣,以颜子、曾子、子思、孟子配享 。这样,全国的文庙制度被统一起来,道学的正统地位及其所宣扬的道统 说在这时正式得到了朝廷的批准。
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对元后的明清影响巨大。尽管理学到明末清初时已经彻底没落,可由于它是官方的正统学说,加上有科举制的支撑,也就成为中国文化的枷锁,存在了3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