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贤纯皇后是一位怎样的皇后?“亲蚕礼”起源介绍《孝贤纯皇后亲蚕图》
富察氏,也就是孝贤纯皇后。孝贤纯皇后过世以后,乾隆帝戚戚然地写了感人至深的《述悲赋》,这一情真意切的悼文倒是比起他以往的任何诗文更能称得上是佳作。
悼文中除了表达自己的想念与哀思,还写到了孝贤纯皇后优秀的品格作风,其中有一细节:皇后“克俭于家,爰[yuán]始缫[sāo]品而育茧;克勤于邦,亦知较雨而课晴。”
这是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生活简朴,率先采桑饲蚕;忧国忧民,祈求风调雨顺。”
这段文字所描写的的确是历史事实,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率领金昆、程志道、丁观鹏等宫廷画家合作绘制《孝贤纯皇后亲蚕图》长卷纪实画作,分别描绘诣坛、祭坛、采桑、献茧的仪式,如实地记录了孝贤纯皇后参与“亲蚕礼”的整个过程。
清代 郎世宁等《孝贤纯皇后亲蚕图》(祭坛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大家知道“亲蚕礼”起源的原因、时间及整个仪式的过程吗?今天我们将为您一一揭晓。
讲“亲蚕礼”要说蚕,中国关于蚕出现的最早的实物证明是1926年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半个蚕茧,距今约有6000多年的历史。而后钱山漾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丝绢残片等实物则进一步证明中国祖先当时已开始养蚕种桑,经当时的浙江丝绸工学院、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切片检测,其中的绸片和丝带被确认为人工饲养的家蚕丝织物。西周春秋时代的蚕桑事业,在《诗经》中有大量记载。我们最为熟悉的那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则说明丝已作商品进行贸易。后朝各代自丝绸之路后,桑蚕业之于中国更是不用言说。
汉代 铜鎏金蚕(观复博物馆藏)
以上实例都证明我国养蚕历史之悠久,也可证实蚕桑当时与农耕同样成为了人们主要的生产活动。
古人依赖生产活动得以生活下去,在科学认知尚且没有萌芽的年代,理所当然的蚕桑也要和其它生产活动一样要创造出一尊佑护神才能安心稳妥,植桑养蚕业也有自己的神灵,他就是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Léi zǔ],相传是她发明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被尊称为“先蚕”。
在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中,蚕桑占有重要地位,关乎国计民生,所以从周代开始,历代帝王欲使统治稳定,必会关注养蚕缫丝业。正如《春秋·谷梁传》所记载的:“天子亲耕,王后亲蚕”。
按《周礼》要求,每年春天,皇帝都要去先农坛拜祭农神祈求风调雨顺,而皇后则要到先蚕坛举行“亲蚕”大典,率领众嫔妃祭拜蚕神嫘祖、采桑喂蚕,以鼓励人们勤于纺织,并代表天下女性向上天祈祷。这种表示统治者重视农业、蚕业的象性仪式,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
一般来说,举行祀典,除需有被祭祀的主神外,最重要的就是设立祭祀的场所——祭坛。祭坛的形式与方位,完全是由所祭对象决定的。依照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的原则,皇后代表地,属阴,主北方,在国家祭祀大典中就已确立了“天子亲耕南郊,皇后亲蚕北郊”的礼制。这也就是为什么清代乾隆年间先蚕坛设于京城北郊。
乾隆九年(1744年),清廷举行了建朝以来第一次祭先蚕神的典礼。我们可以一起通过以下描述来回顾一下整个过程。
三月吉巳[sì]日是举行祭礼的日子。这天,位于西苑太液池北端的先蚕坛上已经支立起黄色幕帐,帐内供有先蚕神嫘祖的神位及牛、羊、猪、酒等各种祭品。皇后富察氏在妃嫔、公主、福晋和女官的陪同下来到祭坛。
清代 郎世宁等《孝贤纯皇后亲蚕图》(采桑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祭礼程序繁缛,除了一般祭祀必行的跪拜、上香、献祭品外,最有特点的是被称作“躬桑”的皇后采桑礼。此礼行于祭先蚕次日,皇后手持金勾与金筐,在诸多随员陪同下,至蚕坛内的桑林采桑。桑林旁彩旗招展,太监鸣金鼓,唱采桑歌。名为皇后躬桑,实际上皇后仅采桑叶三片,便上观桑台御宝座,观看众妃嫔宫女等采桑,最后,由蚕母将所采桑叶送至蚕室喂蚕,到此,整个祭礼结束。
清代 郎世宁等《孝贤纯皇后亲蚕图》(采桑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对于现代大多数脱离了基础农业生产的人来说,可能受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影响,以为养蚕只在春天,其实不然,也有夏蚕和秋蚕,而秋季才是养蚕最多的时节,可以分早秋蚕和晚秋蚕,但是此时的桑叶不如春夏两季肥厚了,需要追加更多的桑叶一刻不停地给蚕吃饱吃好,到了晚秋温度不够时,还要加温。总之,养蚕的辛苦不是当年皇后贵族们能在“亲蚕礼”上能体会到的,但是,无论如何,当时善良的百姓们对这种仪式和榜样的力量还是认可的,有心就好吧。
- 上一篇: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族战役战前一般形势
- 下一篇:伯颜如何变得位高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