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黄宗羲的故事:拜师订交,博览群籍

黄宗羲生长在书香门庭,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他跟随父母在北京的御史官邸生活时,父亲每天都要他完成八股制义的功课,而宗羲却喜欢偷看那些野史、小说,几十年以后,他在回忆母亲生平事迹的文章中追述当时读书的情景说:
宗羲此时年十四,课程既毕,窃买演义,如《三国》、《残唐》之类数十册,藏之帐中,俟父母熟睡,则发火而观之,终于有一天,这些闲书被父亲发现了,父亲 将此事告知母亲,母亲怕儿子耽误做八股文的功课,所以希望黄尊素出面禁止,但这位父亲还算比较开明,认为如果禁止他读野史、小说,就可能会伤害他的豪迈勇 往之气,影响他的探索精神,还是让他用这类书去启发聪明智慧吧!从此,母亲虽不反对儿子读小说,但却经常偷看儿子读书时的心得批注,而且始终不让儿子知道 父亲发现他偷看杂书这件事,此事说明宗羲在少年时代就不热衷科名,而喜欢博览群书、独立思考,而其父母虽然望子成龙,却也给了他自由发展的空间,这对他后 来揭露批判科举制度的流弊、提倡经史并重、切于民用的 经世 实学是有很大影响的。
崇祯元年(1628)秋天,黄宗羲护持着父亲的灵 柩从北京回到家乡,正式办理丧事时,已经入冬了,他父亲的好友蕺山先生刘宗周专程从绍兴来余姚吊唁亡友,他用衣袖拂去棺木上的仆仆风尘,不禁悲从中来,放 声痛哭而去,当初,黄尊素被逮押送京城时,刘宗周亲自为之饯行,临别时,尊素谆谆嘱咐儿子要拜蕺山先生为师,刻苦攻读经史,次年春天,宗羲即遵照父亲遗 训,到郡城绍兴拜刘宗周为师,同时,刻苦自学,博览群书,广交朋友,切磋学问,从崇祯二年到崇祯十七年(1629 1644)明亡这段时间,可以说是黄宗 羲拜师、读书、游学、交友的黄金时期,期间虽参与了一场驱逐阉党余孽阮大铖的政治运动,但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读书学习。
黄尊素之所以训命儿子拜刘宗周为师,是因为宗周不仅是当时大儒,而且是朝廷直臣、东林诤友,且与尊素私交甚笃。
刘宗周(1578 1645),字起东,号念台,学者称念台先生,因其讲学于蕺山,故又称蕺山先生,浙江绍兴人,他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登进士, 在万历、天启两朝历官行人司行人、礼部主事、光禄寺丞、尚宝司少卿、太仆寺少卿、通政司右通政,他是最早弹劾宦官魏忠贤的官员,在天启元年当魏阉羽毛未丰 时,即上疏弹劾魏进忠(忠贤)和保姆客氏,而被罚俸,天启五年二月,朝廷命他升任通政司右通政,他连上三疏辞官,并再次上疏弹劾魏忠贤,于是奉旨 革职为 民,追夺诰命 ,崇祯朝,历官顺天府尹(首都行政长官)、工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长),又屡因忠正直谏而被革职夺 官,南明弘光朝,复起为左都御史,弘光覆亡,浙江失守,刘宗周坚守臣节,绝食二十日而死,死后,南明鲁王谥曰 忠端 ,唐王谥曰 忠正 ,清乾隆又追谥曰 忠介 ,刘宗周虽然通籍四十五年,但在朝为官仅只四年多,大半时间是在野讲学著书,曾先后讲学于绍兴证人书院和京师首善书院,其学以慎独、诚意为宗旨, 而成为明末大儒,据董玚《蕺山弟子籍》记载,正式记名于蕺山先生门下的弟子有百余人;全祖望的《子刘子祠堂配享碑》则列举了 其学行不愧师门者三十五 人 ,其中多数在明清嬗替之际坚持大义大节,或殉国,或遇难,或守节隐居,其中比较著名者如:顺天金铉(伯玉)、山阴祁彪佳(世培)、余姚章正宸(羽 侯)、孙嘉绩(硕肤)、武进吴钟峦(峦稚)、台州吴执御(朗公)、松江陈子龙(卧子)、嘉善陈龙正(几亭)、会稽王毓蓍(玄趾)、金坛周镳(仲驭)、海宁 陈确(乾初)、祝渊(开美)、会稽王毓芝(紫眉)、余姚王业洵(士美)、山阴秦弘佑(履思)、诸暨陈洪绶(章侯)、余姚黄宗羲(太冲)、黄宗炎(晦木)、 黄宗会(泽望)、董玚(瑞生)、余姚姜希辙(二滨)、山阴张应鳌(奠夫)、武进恽日初(仲升)、嘉善魏学濂(子一)、杭州冯悰(俨公)、江浩(道)、钱塘 张岐然(秀初)、长洲周茂兰(子佩)、慈溪刘应期(瑞当)、桐乡张履祥(考夫)等,皆为蕺山高徒,其学问、行事与名节均有可称者。
但 黄宗羲这次跟随老师的时间很短,不过三四个月,就因刘宗周被重新起用为顺天府尹而暂时中断,崇祯三年(1630),黄宗羲寄身于南京叔父的官邸读书,当 时,他叔父黄等素(字白厓)正在留都南京任应天府经历,黄宗羲侍奉祖母卢太淑人住在叔父官邸,于是,一面读书,一面游学交友,他与很多文人名士就是这段时 期结下交情的,如时任南京国子监照磨的番禺名士韩上桂性格豪爽,擅长诗赋,并向黄宗羲传授了诗法;时任南京工部右侍郎的文坛领袖何乔远(号匪莪,晋江人) 主动吸收黄宗羲为诗社成员;金坛名士周镳介绍黄宗羲加入了复社,他的朋友、宣城名士沈寿民(字眉生)劝宗羲重理科举之业,准备应考,于是,他在南京参加了 乡试,但满腹经纶的黄宗羲却榜上无名,落第还乡,当他返乡途径京口(镇江)时,遇见了曾任内阁大学士的文震孟先生,文阁老邀请宗羲一起乘船到苏州,舟中, 宗羲呈上落场答卷给文阁老看,文阁老十分欣赏宗羲的才华,勉励他说:你以后 当以古文鸣世,一时得失不足计也 (《思旧录》),这次科举落第,黄宗羲受到 极大的教育,使他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此后,他虽然遵从母命而与宗炎、宗会兄弟参加过两次乡试,但对时文制艺一类八股文章已无多大兴趣,也不将登第作为 目标,而将读书重点放在苦读经史和诸子百家之书上,后来,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严厉批判科举制度,指出 取士之弊,至今日制科而极 ,认为当时取士制 度,只有科举一途,堵塞了许多豪杰之士的进取之路,因而提出了拓宽取士途径的 取士八法 ,这些思想的产生,显然与他年轻时参与科举考试蒙受挫折的经历有 着因果关系。
崇祯四年春,刘宗周再次被革职,回到家乡讲学著书,黄宗羲再次从学蕺山,这年三月,他与同邑名士陶奭龄(号石梁)共举越 城证人之会(或称证人社,俗称证人书院),集合同志、门生大开讲会,刘宗周为证人社制订了社约、社规,并确定每月三日举行讲会,由刘蕺山与陶石梁担任主 讲,三月三日的首次大会,来听讲的缙绅、学士竟有200多人,可见其盛况,但刘、陶为学宗旨不同,刘子主 慎独 ,而陶氏则近禅,所以不久便分道扬镳,陶 氏另立分会于白马山,开门受徒,所讲都是佛教因果之说,黄宗羲认为非常荒谬,力驳陶氏邪说,他又邀集吴、越名士40余人(一说60余人)至刘宗周门下听 讲,从此,蕺山门人日益增多, 慎独 之说也得到广泛传播,但正如黄宗羲自己在数十年后总结从学蕺山的经历时所说:
先生与陶石梁讲 学,石梁之弟子,授受皆禅,且流而为因果,先生以意非心之所发,则无不起而争之,余于是邀一时知名之士数十余人执贽先生门下,而此数十余人者,又皆文章之 士,阔远于学,故能知先生之学者鲜矣,先生诲余虽勤,余顽钝终无所得,今之稍有所知,则自遗书摸索中也,除两次从学刘蕺山之外,黄宗羲在崇祯时期的大部分 时间还是自学与游学,当初,黄尊素在被押赴京的路上,曾告诫宗羲说: 学者不可不通知史事,将架上《献徵录》涉略可也。 (黄炳垕《黄梨洲先生年谱》)于 是,宗羲遵照父亲遗训,开始有计划地读书,他先从明代十三朝实录读起,再读二十一史, 每日丹铅一本,迟明而起,鸡鸣方已,两年而毕 (同上),他 通知 史事 的目的当然是为了 致用 ,他还钻研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广泛研读了诸子百家之书,以及天文、地理、历法、数学、音乐、佛教、道教等方面的书 籍,甚至对耶稣会教士传入的西方科学著作如历学、算学之书,也认真地作了研究,并写了十多种历算学研究专著,这为他以后成为博学多识的一代学术大师,奠定 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根据黄宗羲《思旧录》以及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与黄炳垕《黄梨洲先生年谱》等资料的记载,宗羲在崇祯二年至 十五年即20岁至33岁这段时期,是他读书、游学、论交的黄金时期,其读书交游的地域,以余姚、绍兴、杭州、苏州、南京五地为主,足迹遍布浙、苏、皖数 省,与其过从密切、友情笃厚的,上至名宦大臣,下至普通学子,数以百计,如他曾在崇祯三年、九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四年、十五年,多次在南京游学、应 试,结交了很多名士,与复社名士张溥(天如)、张采(受先)、周镳(仲驭)、杨廷枢(维斗)、陈子龙(卧子)、吴伟业(骏公)、万寿祺(年少)、沈寿民 (眉生)时相过从,常在秦淮河的小舟中举行文会,不仅参加何乔远(匪莪)的诗社,并与南中词人汪逸(遗民)、林古度(茂之)、黄居中(明立)、林云凤(若 抚)、闵景贤(士行)等相交甚契,还积极参与了崇祯十一年的复社名士声讨阮大铖的 桃叶渡大会 ,参与了崇祯十二年的南京 国门广业社 的文人集会,与江 右张自烈(尔公)、宣城梅朗中(朗三)、宜兴陈贞慧(定生)、广陵冒襄(辟疆)、商丘侯方域(朝宗)、桐城方以智(密之)过从甚密,几乎 无日不相征 逐 ,其中侯朝宗是花花公子,每当酒会,必定要招妓女陪酒,宗羲实在看不过去,就对主持人张尔公说: 朝宗的父亲还在坐牢,怎么能这样做呢? 尔公回答 说: 朝宗的本性大概是不耐寂寞吧! 宗羲说: 如果一个人不耐寂寞,则亦何所不至!我辈不说,就是损友了。 尔公点头称是,以后,清兵南下,侯方域率先 投降,大概是 不耐寂寞 的必然结果吧,在众多坚持民族气节的复社名士面前,他真应验了黄宗羲的 损友 之说,而在这批名士中,与黄宗羲交往最密且最令梨 洲老人难以忘怀者,莫过于安徽宣城的沈寿民、沈寿国兄弟了,宗羲在《思旧录》中追忆其交往始末说:
沈寿民,字眉生,宣城人,移寓南 京,余十七岁遭难,往来都中 无暇更理经生之业,不读书者五年矣,庚午(崇祯三年),至南京,邂逅眉生,为之开导理路,谆谆讲习,遂入场屋,癸酉(崇祯 六年),访我于黄竹,不遇而去,至武林,与余同寓孤山,诗酒流连月余,戊寅(崇祯十一年),余访眉生于宛陵 阮大铖党祸起,眉生变姓名至金华,不相闻 问,然余逢急难,必梦投眉生之家,痛哭而醒,戊戌(顺治十五年),邹文江来,始得眉生消息,已返家园,作诗寄之, 庚戌(康熙九年),得眉生手书,余诗 所谓 春尽来书岁暮收,从前犹胜竟沈浮 是也,乙卯(康熙十四年),有客自长洲来,接眉生书云: 知己之难久矣,梨洲先生之于弟,与弟之于梨洲先生,今世 才一见耳,世路羊肠,跼天蹐地,不敢踰咫尺,先生悉此情哉!初意道驾西来,不腆敬亭,愿撰杖履,自此陟黄鹤,渡渐江,下严濑,买舟而东,拜吾太夫人堂下, 日复一日,好音不续,此志渐颓,眼中之人老矣,而弟尤甚,奈之何哉!道旨愧未亲承,然于诸时贤传诵,颇窥什一, 古今生知惟尧,学知惟舜,大禹口口说艰说 难,殆困知也, 旨哉言乎,佩服佩服! 书筒上书: 四月廿日濑江寄。 而眉生之卒,在五月三日,相去仅十有二日,则此书是绝笔也。
沈寿国,字治先,眉生弟也,庚午,同试南都, 戊寅,余至宛陵,宿于市肆,明日,欲抵安庆,治先知之,来肆中,将余襆被强搬去,拉予同入城,则麻孟璇、 梅朗三、徐律时、颜庭生十余人,已角巾葛袍,出迎于路矣,遂寓徐乾岳之家,款留近十日,将行,出宿治先家,余卧后,治先发吾拜匣,空无所有,以五十金置其 中,锁如故,迟明,余始知之,谓治先曰: 此子会银也,凡人窘则举会,奈何以饷余乎? 治先曰: 子途中不比吾家中也。 以肩舆送至池洲,又寓书青阳 吴空之钟馈金,其交情如此,这生动地揭示了黄宗羲与沈寿民兄弟的深厚友谊,宗羲更在《感旧》诗中印证了与沈氏兄弟的亲密友情: 敬亭二沈最交亲,一别于今 十二春,已脱从前钩党祸,如何犹作不归人?
又如在杭州时,黄宗羲与武林读书社(又称孤山读书社)诸君子如张岐然(秀初)、江浩 (道)、冯胔(俨公)、闻启祥(子将)、严调御(印持)等交往甚笃,他们经常读书论文于杭州城中,孤山脚下,当时,黄宗羲对《十三经》注疏颇感兴趣,并且 重视经传之名物象数,此外,宗羲还疏证了《汉书,地理志》,并研究乐律,撰写了《律吕数义》,读书社的人们敬佩他深得《论语》、《周易》之精髓,讲论儒家 经典时能够 凿空新义,石破天惊 。
在家乡余姚,黄宗羲与甬上(宁波)名士陆符(文虎)、万泰(履安)订交,他与陆符、万泰的交情最称至交,不但序其文、为之写作墓志铭,而且在自己的诗文中多次称述其交情,对二人的诗文、人格推崇备至,其《万悔庵先生墓志铭》(写于顺治十六年己亥宗羲五十岁时)记曰:
予束发出游,于浙河东所兄事者两人,曰陆文虎、万履安。
两人皆好奇,胸怀洞达 世间嵬琐解果之士,文虎直叱之若狗;履安稍和易,然自一揖以外,绝不交谈,其人多惶恐退去, 诗坛文社,三吴与浙河东相闭 隔,而三吴诸老先生皆欲得此两人为重,浙河东风气渐开,实由此两人,文虎既死,履安只轮孤翼,然其好奇日益甚, 大兵渡浙,一时士人讳言受职,皆改头换 面充赋有司,而公车之徵,先生独不行,当是时,先生遁迹榆林,丧其夫人,已又丧其太夫人,翰林之书卷青毡,荡于兵火,先生一病三年,炊烟屡绝,形废心死, 然友人高中丞在狱,予弟晦木犯难,犹能以奇计出之,先生既无心于当世,庙堂著作,坊瓦摸勒,凡士林之所矜贵者,一不以寓目, 间或出游,则多与失职之人 聚于野店僧寮,闻一奇事,咨嗟而乐道之。
先生讳泰,字履安,晚年自号悔庵, 举崇祯丙子乡试,郁然领袖名士,十年流落,饥渴寒冻, 未尝不为江湖所传诵,正复不恶,然方其盛时,交游满地,事有不可言,风波消铄且尽,先生间行过之,荒台天末,彷徨而不能去,先生即好奇乎?而抑郁憔悴,已 见之于发容矣,盖先生本用世之才,售答俄顷,悬然天得,置之寂寞,非其所长,而乃忍人之所不能忍,斯真可谓之好奇者也, 自文虎死后,先生始为诗文,文 虎之诗以才,先生之诗以情,皆有可传,当其渡岭,则酸咸苦辣之味尽矣, 忆晦冥之际,予过甬上,文虎新死,先生病疟,翦烛相对,凄惋欲断,是日先生之疟 为之不发,十年以来,岁必相过再三,每一会合,破涕收泪,竟不知其身在困顿无聊之中也,其《陆文虎先生墓志铭》(写于康熙十六年丁巳宗羲六十八岁时)
记曰:
陆文虎先生卒三十有二年,其丧尚在浅土,未亡友黄某泫然而叹曰: 是余之罪也夫! 乃告于世之为郭元振者,而使契家子万斯大董其事,某月某日葬于城西之外,忆其平生崖略而志之。
先生讳符,字文虎,陆氏世为宁波望族, 四岁时,大父引置膝上,口授以杨忠愍草疏传奇,先生对客辄抗声高唱,意若深慨慕之者,
先生风貌甚伟,胸贮千卷,謦缊为洪钟响,一时士大夫听其谈论,皆以为陈同甫、辛幼安复出 举(崇祯)壬午顺天乡试,监国时赐进士出身,授行人司行人, 奉使闽中,不果行, 丙戌(顺治三年)十月初十日卒,年五十, 余束发出游,吴来之谓子乡陆文虎志行士也,归而纳交于先生,从此左提右挈,发明大体, 击去疵杂,念终身偲偲之力,使余稍有所知者,眉生与先生二人而已,在武林两京,余晨出循通衢委巷搜鬻故书,薄暮一僮肩负而返,先生邀之要路,信宿还书,必 向余述其梗概,如此盛事,于今那复可得!
由这两篇墓志铭,我们可知黄、陆、万三人交情之深厚,他们不仅是共读诗书的文坛至交,而且是 共同抗清的战友,后来,黄宗羲回忆旧友的《感旧》诗十四首,其中两首写他与陆符、万泰的友情,其一曰: 高谈不见陆文虎,深识难忘刘瑞当,岂料一时俱夺 去,浙东清气遂销亡。 其九曰: 甬上风流尽雁行,履安今日鲁灵光,两年贫病存形骨,一夕西窗截疟方。 足见梨洲对青年时期朋友的真挚情感。
这个时期,黄宗羲不辞辛苦,四处访书、读书、抄书,黄宗羲刻苦读书,广搜博求的精神是非常感人的,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写道:
公遂自明十三朝实录,上溯二十一史,靡不究心,而归宿于诸经,既治经,则旁求之九流百家,于书无所不窥者,愤科举之学锢人生平,思所以变之,既尽发家藏 书读之,不足,则抄之同里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则千顷斋黄氏、吴中则绛云楼钱氏,穷年搜讨,游屐所至,遍历通衢委巷,搜鬻故书,薄暮,一僮肩负而 返,乘夜丹铅,次日复出,率以为常,黄炳垕《黄梨洲先生年谱》 崇祯十四年辛巳 条记黄宗羲在南京的读书情形说:
之南中,主黄比部明 立(居中)家,千顷堂之书,至是翻阅殆遍, 朝天宫有道藏,公自易学以外,有干涉山川者悉手抄之,闻焦氏书欲售,公急往讯,因不受奇零之植而止,与宣城 梅朗三共晨夕者数月,一日出步燕子矶,看渔舟集岸,斜阳挂网,有言某家多古画,公与朗三往观,二更而返, 都御史方孩未(震儒)过访,谓公曰: 君文有 师法,不落世谛,真古文种子也。
黄宗羲读书日博,学问日进,交游日广,由于父亲英年早逝,身为长子,自然承担起教导兄弟的职责,数 年之内,其弟宗炎(字晦木)、宗会(字泽望)各自学有所成,名闻乡里,于是学界就有了 东浙三黄 的名目,以此称扬黄氏三兄弟的道德文章,各地慕名求教问 学的人纷至沓来,蔚为盛况,当时一些宿学老儒,听说黄太冲的大名,都竞相邀请他到家里或到官邸切磋学问,例如经学家何栋如(字天玉),以精通《周易》闻 名,尤其注意君子小人消长的变化,他住在南都乌龙潭的木牌蓬屋里,听说黄宗羲从学刘蕺山,颇能会通刘蕺山的心性之学与黄道周的周易象数之学,于是特邀黄宗 羲到家里论学,还因为请人到家里演戏唱曲而开玩笑地对宗羲说: 我不像尊师念台先生那样因直谏而挨板子,你不必感到惊讶。 又如时任礼部侍郎的文坛名家钱 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也主动与宗羲结交,讨论文史之学,后来,梨洲曾多次到常熟钱氏绛云楼读书作文,牧斋视为知音,临终前夕,还以 殁后文 字 相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