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西晋灭亡启示

西晋灭亡启示

  八王之乱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死,其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惠帝。惠帝是个白痴,皇后贾南风荒淫凶残,是个政治野心家。惠帝初即位,外祖杨骏辅政。贾后为了掌权,即召都督荆州诸军事楚王司马玮入京,杀掉杨骏。这是“八王之乱”的开始。杨骏死,朝廷推举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guàn灌)共同辅政。贾后因仍未掌权,心中不甘,又让惠帝密令楚王玮杀掉汝南王亮和卫瓘,贾后又以“擅杀”的罪名杀掉玮,从而夺得大权。此后,赵王司马伦又捕杀贾后,废掉惠帝而自立。齐王司马颙在许昌,成都王司马颖在邺(今河北临漳),河间王司马颙在关中,相继起兵讨伦。于是战火从洛阳迅速燃遍大河南北和关中地区。

  在战争中,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乂、河间王颙、成都王颖先后被杀。东海王司马越于永兴三年(公元306年)毒死惠帝,另立皇太弟司马炽为帝,是为怀帝。前后混战了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至此结束。

  “八王之乱”是一场大破坏,再加上天灾不断发生,瘟疫流行,广大劳动人民或死于战火,或流离失所。

  “五胡”亡晋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至黄河中下游,四川、甘肃的民族也在川、甘、陕间移动。内迁的主要民族有匈奴、羯(jié杰)、氐、羌、鲜卑,史称“五胡”。内迁民族群众饱受汉官、地主的剥削和奴役,生活十分痛苦。在“八王之乱”时,他们又多被利用于争战,死亡很多,因之不断发动武力反抗。

  惠帝元康四年至六年(公元294年至296年),匈奴人在谷远(今山西沁源)、氐和羌族在关中先后起义,众至数十万人。永康二年(301年),賨人在李特的领导下起义,大败晋军,攻占广汉,进围成都。太安二年(303年),李特自称益州牧,建立革命政权。李特战死,其弟李流率领部众继续战斗。李流病死,李特之子李雄为首领,攻下成都,自称成都王。永兴三年(306年),改称皇帝,国号大成。

  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汾河流域起兵,自称汉王。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刘渊称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国号汉。永嘉四年,刘渊死,其子刘聪立。次年,派其族弟刘曜攻破洛阳,俘晋怀帝。晋在关中的官僚又拥立秦王司马邺为帝,是为愍(mǐn皿)帝,都于长安。建兴四年(316年),刘曜又攻入长安,俘愍帝,西晋灭亡。

  浅谈西晋灭亡

  司马氏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逐步成功的篡夺了魏朝的政权。在消灭了蜀国之后,司马昭不久也死了,他的儿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建立晋朝。之后又出兵灭吴;三国归晋,天下重新一统。然而西晋王朝在司马炎死后不久,天下大乱,西晋灭亡,重新进入长达几百年的军阀混战时期——南北朝。关于西晋灭亡的重要原因,个人认为不外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继承人太差、辅国大臣昏晕、八王之乱。历代王朝的灭亡首先是政治上出现问题,西晋也不例外;让一个白痴做了皇帝,王朝中央政府的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了紊乱,这个国家想不完戏也难。

  西晋初期,由于平息了长期战乱,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出现了四海升平的繁荣景象,晋武帝司马炎就以为天下大治,于是朝野上下无不歌舞升平。出现了诸如石崇、王恺斗富的怪剧,就连武帝都参入其中,拿出皇宫的宝物支持王恺。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很快西晋初年的繁华变成了昙花一现。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武帝更是糊涂至极,不听诸位大臣的苦谏,选了个白痴儿子当太子。白痴儿子根本就驾御不了其他王室成员——各地分封的诸侯。到晋惠帝那个白痴皇帝当政的时候,周围的诸侯皇室成员一群野心家自然就蠢蠢欲动,觊觎皇帝宝座。他一方面重用外戚,一方面又分封皇室成员为独立性很强的诸侯,他死后八王之乱接踵而来,天下刚刚恢复的一点元气就这样又在大战乱中损失殆尽,八王中最后所谓胜利者东海王司马越根本就没有能力抵御北方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入侵,特别是刘渊,他参加过八王之战,亲眼目睹晋朝的综合国力丧失饴尽,于是回去建立了汉国,轻松地俘虏了西晋的两个皇帝,灭亡了西晋。

  司马炎除了纵情声色,贪图享乐,对国家没有责任心之外,他本人的品格比较宽容厚道,象前代三国亡国之君刘禅孙皓、曹奂,退位之后安享晚年,得以善终。对于直言敢谏的臣子,武帝虽不能采纳其言,却也不因对方当众驳自己的面子而恼羞成怒。太康三年,司马炎在南效祭祀之后,随口问身边陪同的大臣刘毅:“朕可以与哪个汉朝皇帝相比?”刘毅居然胆大包天的说:“可以和汉灵帝、桓帝相比”。众所周知,桓灵两帝就是昏愦无能,断送大汉江山的昏君。就连诸葛亮这样忠心的汉朝臣子也在出师表中提到:“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刘毅把一统天下,自诩英雄盖世的开国英主比成这两个昏君,司马炎自然非常震惊和诧异,但他也仅仅是震惊而已,没有象别的暴君大发雷霆杀掉刘毅,而是接着问:“怎么把朕与这两个昏君相比?”刘毅回答说:“桓、灵二帝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还不如桓、灵二帝”。司马炎闻言大笑,“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朕有直臣,显然比两人强些。”由此可见司马炎的睿智和宽容。一个明白宽容的皇帝按理应该能成为守成英主,但贪图享受和没有责任心的两个缺点抵消了他的优点,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昏愦荒唐的开国之君。晋武帝司马炎给下面的继承者留下尾大不掉的政治包袱,那是一笔极难消化的政治遗产——分封诸侯王。晋武帝认为魏朝的灭亡,是因为没有给皇族子弟权力,使皇室孤立了。所以他在即位以后,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每个王国都有自己的军队;诸侯王在王国里可以任免文武官员。他原以为这样有许多亲属子弟支持皇室,司马氏的统治就可以稳固了。却忘记了当年汉高祖刘邦分封诸王,以后造成“七国之乱”的经验教训。从此种下了“八王之乱”祸根。

  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的即位之后,给外戚、诸侯专权;遥控朝廷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八王之乱”和皇后专权都是政治斗争的必然产物。在资治通鉴上,司马光认为西晋灭亡的原因,一是对待少数民族的策略失误,不应该让他们进入内地,人口繁衍的太多难以控制。自汉魏以来归降的羌人、胡人鲜卑人多数分布在塞内诸郡,深入内地,逐渐成为当地汉族百姓的祸患,御史郭钦曾经上书提建议武帝应该趁平定吴国的余威,集结谋臣猛将把异族迁徙出塞内。这可是千秋万代长治久安的治国之道。可惜司马炎没有听从,在晋朝王室争斗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五胡乘机乱华;灭掉了西晋。二是因为西晋鉴于曹魏王室孤立灭亡的教训,大量分封同姓王,并且让他们有很大实权,原以为可以拱卫中央政权,没想到反而造成国家权力分散。成为国家实力内斗内耗的主要力量,在内斗的过程中消耗了西晋王朝的国家元气,一个消耗尽元气的国家貌似庞然大物,就象腐朽的老树那样,受到外来的打击力量,轻轻的一阵微风就轰然倒下了。

  西晋时期地主阶级势力庞大,他们有着充足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来构成他们相对巩固的统治,尤其他们一旦和某种政权势力取得密切的联合,也就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自东汉光武帝刘秀到西晋时期,上层统治阶级之所以能够取得政权,其重要原因便是他们取得了大地主阶级的支持;当然,这种支持力量有时也意味着分裂,因为人们的政治利益往往是矛盾的。这也就是社会不安定因素的缘起。

  当然,综合以上所论,如果晋武帝死后继位的皇帝不十分愚蠢,即使是个中人之才,或者接受顾命的辅佐大臣具有相当的威望与才干,也是能够基本上控制政局的,也就是说西晋王朝肯定还将继续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直到统治阶级进一步腐朽和变质。然而正是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腐败无能,终于致使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矛盾迅速暴露和尖锐起来,这也就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