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晋朝服饰与秦朝服饰

晋朝服饰与秦朝服饰

  有博友问及秦朝与晋朝的服饰有何不同。这个题目不小,三言二语很难叙述清楚。

  秦朝统一中国后,只有十五年的历史。除〝兵马俑〞出土的大量资料外,其他的形象资料并不多,但是,秦始皇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巨大的,单就服饰而言,而后的汉代虽历经四百余年,它却仍延用了秦朝的服饰遗制。所以,秦和汉时期在服装样式上很难仔细区别。所不同的是,汉代在经历四百余年的历史过程中,其纺织工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以及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各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广泛通商交流,这个时期的服饰在颜色、纹样上逐渐趋于更加华丽和美覌。

  我因曾参加过《中国历代服饰》的编撰工作,现以手头的一些资料略作说明。

  秦汉时期男子服装,以袍为贵。秦始皇三品以上绿袍,深衣。庶民白袍,皆以绢为之, 袍服的样式,以大袖为多,在袖口部分却收缩紧小。 袍服的领和袖,一般都用花边。花边的色彩、纹样较之衣服为素,常见的有菱纹、方格纹等。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都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里衣。 另外也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袖也用花边装饰。,袍服的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之状。

  平日燕居仕宦之间多服禅衣。禅衣即单衣,其形制与袍略同, 唯不用衬里。 禅衣除平时在家穿著之外,也可以用作官员朝服,但只能作为衬衣,穿在袍服里面。

  博士、儒生常服,一般都遵循古制,以儒服为雅。儒服的特点,〔后汉书记载。〕主要是方领,据说凡是穿上这种服装,举足行步都有一定规矩,如不合这个规矩,就要入学重新学起。 至于普通男子,则穿布儒短衣。其制大多紧身,袖口窄小,以便劳动从役。盛夏之日,也有不著上衣,单穿一条短裤者。

  秦、 汉代男子服装的样式,大致可以分成二种类型。一为曲裾,一为直裾。曲裾之服即战国时代流行的深衣。秦汉仍然延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 及至东汉,男子穿深衣[曲裾]者已经少见,一般多穿直裾之衣。直裾又称〝襜褕〞,西汉已经出现,但并不作为正式礼服。《史记。武安侯传》有〝衣襜褕入宫,不敬〞之语。究其原因,实与当时内衣有关。古代裤子皆无裆,仅以两只裤管套在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说文》曰:〝袴〔即裤〕,胫衣也。〞也单指裤腿而言。这种裤子穿在里面,如不用外衣将它掩住,裤管就会外露,这在当时,是被视作〝不恭不敬〞的。到了后来,裤的形制日益完备,并且出现了有裆之裤---裈。裈是一种合裆的短裤,因其形似犊鼻,故又名〝犊鼻裈〞。

  秦代男女便服

  秦代男女日常生活的服饰形制差别并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的是男子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

  有带钩,妇女则无,只以丝带系扎。

  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深衣为尚。和战国时期相比,曲裾深衣的衣襟绕转层数增多,衣服下摆部分增大,腰身一般都裹得很紧。另缀一根绸带系扎,以使盘绕的衣襟不会松散脱落。 另有一衣式名曰〝袿衣〞,与深衣相似,唯衣服底部由衣襟曲转盘绕成两个尖角以示装饰。

  除此之外,妇女亦穿襦裙。乐府诗:〝长裙连理带,广袖合以襦。〞襦是一种短衣,衣长至腰,穿时配裙,裙子也属下裳。 除裙外,妇女下裳也穿裤。 女裤大多只有二只裤管, 上端以带系住。 在宫中妇女有穿名曰〝穷袴〞的,《汉书。外戚传》记载:〝穷袴,有前后当,不得交通也……穷袴即今之绲裆袴也。〞

  佩绶,佩绶制度在春秋战国时代因为战争关系,贵族阶级的佩饰,一般都是兵器。自秦汉以后,除佩带刀剑外,还有佩挂 组 绶 的礼俗。〝组〞,是一种丝带编织物饰品,系在腰间。〝绶〞是官印上的绦带, 又称〝印绶〞。是汉朝官员权力的象征,汉朝及附属了汉朝的少数民族的官员,均由朝廷统一发放。

  皇帝: 祀天地明堂,冠旒冕,玄衣?裳。 冠冕系素白玉珠十二旒, 衣裳十二章; 以其绶采色为组缨。大佩,赤舄绚履,以承大祭。通天冠为皇帝常服,其衣为深衣制。有袍,随五时之色:春服青色,夏服朱色,季夏服黄色,秋服白色,冬服黑色。

  后夫人: 均深衣制。凡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及皇后谒庙之服,皆绀上皂下。蚕服,青上缥下,隐领袖缘以绦,皇后以下至二千石夫人,皆从蚕衣为朝服。贵夫人著蚕服,纯缥上下。公卿,列侯,中二千石夫人,入庙佐祭之服,皂绢上下。助蛋之服,缥绢上下。 以上各阶所佩首饰都十分讲究。…

  诸臣百官: 三公诸侯祀天地明堂,冠旒冕,玄衣?裳。三公诸侯冕七旒。青玉为珠衣裳九章。九卿以下冕五旒,黑玉为珠。衣裳七章。皆备五采,大佩,赤舄絇履,以承大祭。……

  除以上服制之外,公主,贵人,妃以上者,嫁娶得服绵绮罗毂缯采十二色,重缘袍……

  服饰的发展变化,很难以朝代的更迭来划分它的异同。它的变化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大背景的变化而变化的。

  历史发展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战乱不断,当时的经济中心-黄河流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破坏。饥荒,天灾,病疫,迫使北方人民背井离乡,向南迁移。这一大规模的南迁行动,逼迫成千上万的北方民族入居中原。与南方汉民族相互错居,相互接触。这时,从生产技术,文化思想以及生活习俗,包括服饰的样式,在民间俏俏地,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抱朴子。讥惑篇》记:〝丧乱以来,事物屡变,冠履衣服,袖衭裁制,日月改易,无复一定,乍长乍短,一广一狭,忽高忽卑,或粗或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 这就是这个时期的衣冠服饰变化无常的生动写照。

  在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下,南方人民在原来汉服的基础上,吸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优点,将服装裁制得更加精美,更加合身合体。传统的服装样式〔包括曲裾深衣制〕在民间逐渐消失,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装 - 胡服,则成了社会上普遍的装束。

  另一方面,帝王,文武百官及宫庭内各种礼仪,仍承袭秦汉时期的礼仪服冕制度。最有影响的就是北魏孝文帝的〝孝文改制〞行动。在孝文帝的大力提倡和推广下,汉文化的服饰制度成为朝庭祭祀典礼及重大朝会时的专用服饰。使得汉文化的服饰冠冕制度保留下来。并影响以后直至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