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台风如何拯救了日军?揭秘忽必烈两征日本的故事

四百余州兴兵起,十万余骑之敌,值此国难当头,正在弘安四年夏??

在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神风敢死队的日本电影《啊,海军》中,这首名为《元寇》的主题歌颇为著名。但很多观众直到电影结尾主人公作为自杀飞机驾驶员开始死亡旅程,也弄不明白什么是元寇,和日军在二战中的自杀突击队有什么关系。

在日本,元寇曾是令人谈虎色变的一个词。直到今天,在九州沿海,还可以看到大量当初日本方面为防御元寇而修筑的防御工事。例如,在北九州博多湾一带,可依稀看到沿海岸石墙壁垒的存在,两米宽的墙基绵绵延延,一望数里。这还是因为后来日本的诸侯缺钱,修福冈城把这道墙的砖扒走了,否则还要壮观。

日本史料称这道石墙在阻挡元寇的作战中发挥过重大作用。这大体是可信的,因为就在这座石墙之外的大海中,曾经发现了大量当时蒙古军队的装备残骸。2011年,日本考古学家在福冈县伊万里湾水深二十米处发现了一条沉船,这条船的船体已经沉入一米深的淤泥之下。清理之后,发现其上面载有大量盔甲、刀剑等军事物资,虽然历经岁月,仍可让人感到一丝寒意。考证结果,这些都是元代军队的标准装备,而这条船,无疑便属于那支曾经发动对日进攻的元朝军队,成了那次元军不成功远征的见证。这条27米长的沉船,如今已经被定为日本第一个水中国史迹。

十三世纪的元帝国,曾是欧亚大陆的噩梦,蒙古骑兵兵锋所指,无论是身披重甲的条顿骑士,还是地大物博的花剌子模君主,都遭到灭亡的命运。那个时代最富庶的王朝南宋曾一度顶住了元军的进攻,毙其大汗蒙哥,但其抵抗终于在五十年后于崖山走向终结,君臣十万众投于海中。那么,这支所向披靡的军队,又怎么会在日本这个蕞尔小国折戟沉沙呢?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千年,看一看那个时代,到底发生了什么。

镰仓幕府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在灭亡金朝之后,又迫使朝鲜半岛称臣,志得意满之下定都于大都。他即位后很快发出了进攻日本的指令。

忽必烈对日本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第一,自唐代最后一代遣唐使之后,日本已经数百年未通中国,如果日本向忽必烈表示臣服,有助于增加元帝国的权威性,对忽必烈巩固权力颇为有利;第二,当时元帝国正在对南宋发动最后的进攻,而日本是南宋的重要贸易伙伴。从切断其外援的角度,获得日本的臣服颇为重要。第三,元军征服朝鲜半岛后,其旧臣三别抄军发动起义,曾寻求日本方面的支持,忽必烈感到了镰仓幕府对自己的威胁。

面对忽必烈要求其臣服的命令,最初日本方面未置可否。美国作家莫里斯·罗沙比称这是因为闭关锁国的日本镰仓幕府对外部世界几乎一无所知,无法理解元帝国的要求是一种变相的友好还是切实的威胁。于是忽必烈的使者们一个又一个地被派到了日本,却始终无法给他们的皇帝带回一个满意的回复。

实际上镰仓幕府并非如此昏聩。他们不但与南宋有贸易关系,而且还经常默许海盗骚扰朝鲜半岛,对于大陆上的情况虽不是洞若观火,可也多少了解一些。早在1263年,幕府就因为怕触怒对面的庞然大物而禁止了在朝鲜半岛的海盗战争。

不想找麻烦,麻烦还是找上门来,面对忽必烈越来越强硬的使者,镰仓幕府的实际当权人执政北条时宗慢慢认识到这一场战争恐怕无法用装糊涂的态度糊弄过去了。不过,他认为依靠日本武士的战斗力,足以打赢这场和蛮族的战争——毕竟是生活在闭塞的岛上,北条虽然知道元是一个大帝国,但认为这个帝国不过是大一点的蛮族国家而已。1268年,北条命令分封在九州的各个诸侯回到自己的封地开始战争动员,在九州的各路军队向西移动,准备通过一场抗登陆战打垮元军的进攻。同时,为了稳定军心,幕府还下令都城内外停止其他活动,组织大规模的祈祷,祈求元军不能得逞。

北条时宗真是个决断准确的执政者,他的命令刚刚开始发挥效力,忽必烈的大军就出现在了地平线上。1273年,元军进驻距离日本最近的朝鲜半岛。1275年,元军第一次进攻日本的战役打响了,而且正如北条时宗所料,元军选择的进攻地点正是最近的北九州地区。不过,这位北条还是有点儿高估了自己的力量。

身经百战对阵久疏战阵

首先遭到攻击的是日本与朝鲜半岛间的门户对马岛。农历十月初三,元军从朝鲜半岛的合浦,即今镇海湾马山浦悄然出击,6日凌晨突然出现,成功登陆对马岛。此时,对马府城内恰恰发生火灾,正一片混乱(推测为元军预先派遣的谍报人员所为)。守将宗马允仓促应战,为元将所杀,部将宗马弥二郎,肥后武士口井藤三等皆战死。元军全歼岛上日守军,攻占对马。接着,于14日发动对壹岐岛的攻击,战火开始烧近日本本土。

14日傍晚,元军数百人在壹岐岛登陆,守将平内左卫门景隆是日本著名的平将门旁支,是全日本威名赫赫的猛将,而且竟然还有一支在当时整个日本都被人羡慕的骑兵部队,因此赫然向元军发起主动进攻。这一突如其来的攻势把元军吓了一跳,却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感到怪异——只有一百多个骑兵骑着驴子大的马,在看惯了欧亚大陆骑兵军团对战的元军眼里,平内左卫门景隆的军队更像杂耍艺人。战斗的结果是日军在元军的密集队形乱箭齐发之下前仆后继,完成了武士道的最终要求,几乎全部成神,平内左卫门景隆于城破之际自杀。唯一的收获是逃出去的残军向本土报告,发现元军有一种奇怪的武器:铁炮,也就是最原始的火炮。

16、17两日,元军开始攻击日本本土,在九州松浦、平户等地进行多点袭扰性登陆。这里是日本古代威名素著的松浦水军根据地,日军感到正中下怀,松浦水军战舰在四员大将佐志房、佐志直、佐志留、佐志勇率领下扑向元军,发动攻击。结果,虽然元军对航海的认识不佳,但打仗的本领当时的确无人可比。松浦水军此战大败,四员大将全部阵亡。水陆军连战不利,日军被迫将主力推向元军最可能在本土登陆的地点博多,集中兵力准备一搏。

元军的优势在于其所用军队和将领素质在那个时代堪称顶尖。担任进攻日本任务的元军由三员大将指挥,即总指挥,征东都元帅忻都、右副元帅洪茶丘、左副元帅刘复亨,统率的兵力含朝鲜半岛军大约在两万上下,另有数千名水手。虽兵力并不雄厚,但都是很有战斗经验的。忻都属于蒙古黄金家族,是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后代,执掌朝鲜半岛国政多年。洪茶丘是朝鲜半岛叛将,曾参与镇压三别抄军,刘复亨是山东出身的北方汉军将领,父子三代均为元军悍将。与之相比,日军在此前较大的战争,要上溯到将近一百年前的源平合战了,面对身经百战的元军焉能不败?

20日,这次战役中两军最大的决战在博多湾发生。清晨,元军兵分两路,在博多登陆,日军大将少贰资景、大友赖泰、菊池武房、岛津久经、竹崎季长等统率的九州诸国部队总数约十万迎战,选择在登陆地点进行会战,是因为日军认为这里沙滩较软,蒙古骑兵无法发挥其优势。但实战结果证明这点地利不足以影响战斗结果。

日本文献《八幡愚童训》记载了此战的经过。面对气势汹汹的日本武士们,元军发出大笑,并猛敲战鼓和铜锣,日军战马纷纷受惊,骑士们从马上摔下来。元军乘机发起猛攻,轻甲快马,豪盛勇猛,甚至会将杀死的日本武士剖腹取肝嚼食。日军被吓得魂飞魄散,掉头逃跑,元军连取今津、佐原、百道、赤坂,因为攻击进展太快,日军竟有数千眷属来不及撤退而被俘获。日军大将青屋势等恼羞成怒,以数百骑兵发起反击,但元军不但作战勇猛,而且装备精良。他们使用的弓箭虽然力道并不很大,但普遍淬毒。他们还使用一种带有巨响的火器(推测类似后来的万人敌),令日军惊恐万状。结果,青屋等几乎全部战死,仅有菊池家的家主菊池武房装死后得以生还。

台风救了日军

抵御元军侵略的防御工事的遗址,位于今日本九州福冈县福冈市博多区_松。这个遗址本来在海岸边,但今日已离海岸很远

十万日军全军崩溃,放弃博多等地,逃往北九州的首府太宰府,那里有一座水城,日军希望依托它能够挡住元军的铁蹄。只是以元军的攻城水准来看,这座不大的石砌城垒也未必能指望得上。

战争的转机在不经意间出现。元军在追击日军的时候有些得意忘形,实际在前方指挥作战的左副元帅刘复亨位置一度突出阵前。由于他身材高大,身穿鲜艳的红色盔甲,胡须长达腹部,引来对方注意。日军大将少贰资景是一名神箭手,见此情景返身一箭将其射伤。这种后退中翻身射箭的手段本来是元军的拿手好戏,蒙古语称为曼古歹,日军这一次属于歪打正着。

尽管进展顺利,但因为主帅受伤,元军决定停止追击,撤回船上休整,第二天再次进攻。对日军的战斗力元军基本没有看在眼里。他们没有想到,这一去,就再也没有能够回来。当天夜里,北九州正好受到了一次台风的袭击,心惊胆战的日军守候一夜之后,第二天早上惊讶地发现海面上连一条元军的船都不见了。惊喜过度的日军因此编出了八幡大菩萨帮助退敌的神话故事。此后在壹岐岛等地发现的元军搁浅船只证明其舰队主要毁于大风。